报告题目:痒觉的感知机制
报 告 人:杨帆(山东大学)
报告时间:2022年2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30 am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二期云轩楼2108室
报告人简介
杨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杨帆教授长期从事GPCR代谢及药理学研究,揭示了GPCR磷酸化编码的“笛子模型”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核心问题(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Faculty 1000专题评论, Molecular Pharmacology,2017,封面文章);阐明了GPCR通过磷酸化编码分选和调控SH3蛋白作用机制,发现Arrestin具有催化作用,打破以往认为Arrestin只是“接头”蛋白的概念。(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8); 发展了氢谱核磁探针,该探针可以在几分钟内检测到低浓度GPCR复合物的构象变化,利用该探针首次阐明了配体通过GPCR 的跨膜核心区域调控Arrestin 的作用机制,为精准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以痒觉受体,胆汁酸受体及前列腺素受体为靶点,揭示了GPCR配体识别及偏向性信号途径的结构基础,并发展了相应的干预策略,为靶向GPCR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及结构依据。目前已在 Nature(2020,2021), Nat Chem Biol(2018),Nat Commun(2015,2020,Faculty 1000 推荐),Sci Adv(2021)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膜受体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