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系

发布者:金雪明发布时间:2016-01-04浏览次数:4135

生物制药系

◆学系人员简介

章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单抗药物、免疫活性分子功能研究。

王剑文,研究员,博导,系主任。研究方向:天然药物(药用植物、真菌)生物技术和生物合成调控研究。

王义鹏,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活性蛋白/多肽分离与设计改造研究。

何爱民,讲座教授。研究方向:生物与纳米材料合成研究。

仇晓琰,特聘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抗癌和抗病毒多肽药物结构、设计和活性研究。

滕昕辰,特聘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肿瘤抑制因子蛋白功能研究。

周建芹,副教授,硕导。承担教学课程:酶工程制药、生物制药工艺、生物制药设备。研究方向:固定化酶、中药酶工程。

孙雄华,讲师。研究方向:溶栓药物基因工程与出血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科学研究方向

1重要萜类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

探讨了重要萜类药物如紫杉醇、青蒿素和丹参酮的生物合成路线和调控,研究了诱导下的早期信号、生理反应和萜类药物生物合成的关系。

2、多肽及蛋白、抗体药物的研究

通过对天然活性多肽、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设计改造,探讨多肽/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肿瘤免疫分子结构和功能,开展大分子药物研发。

3、肿瘤抑制因子蛋白功能研究

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手段,对肿瘤抑制因子蛋白进行功能上的全面研究,探讨其对癌症生成的影响,从而开发癌症治疗的新靶点。

4、特境微生物的成分与功能研究

针对一类来自植物体内特殊生境的微生物-内生菌,探讨内生菌的活性成分及其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同时,对特境微生物如海洋真菌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探讨,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为从特殊生境微生物中发现新药提供重要线索。

5、药物酶工程研究

通过酶工程技术在温和条件下对药效成分进行高选择性转化,在提取中改变原有天然成分结构,增加提取物的生理活性。探讨非均相和较高温度的提取体系内酶的作用机理与过程,开发针对中药提取用酶的生产和固定技术。

 

◆教学团队建设

1、教学梯队

生物制药系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结构(6人具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小于40岁、学缘结构相对优化,分别来自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

2、教学建设

生物制药系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和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优化了课程结构,以课程改革为心得,在药学教学研究专业核心期刊“药学教育”和苏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8篇教改论文,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探讨分析,如生物制药方向生物类课程建设刍议、“细胞工程制药”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细胞工程制药”的教学法研究、“基因工程制药”课程建设的总结。参与编写出版了3本教学参考书,如:科学出版社的《植物成分功能》、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甾体化学》。其中《植物成分功能》一书2003年已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学用书。我们还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实验设备,编写出适合本方向学生开展的多种实验讲义,如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等实验讲义。本方向上全部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各位老师精心制作选用了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如《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等,在具体教学项目建设中已取得校级的标志性成果,并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3、教学效果

生物制药系副高职以上的成员为本科生开设两门以上的课程。努力改进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设计课题、提供平台,向2年级以上本科生开放整个生物制药实验室。开设基础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开放实验室已接纳学生50余名,5名毕业实习生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4名指导教师被评为校级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1010.jpg
swzyjy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