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报告

[1-17]植物多糖的分离精制、结构分析及其抗病毒(HSV-2及IFV-A)作用和机制研究

时间:2013-01-14来源:苏州大学药学院本科教学网点击:0

 

报告题目:植物多糖的分离精制、结构分析及其抗病毒(HSV-2及IFV-A)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
报 告 人:董彩霞 (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上午9:30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二期云轩楼2301室
 
报告摘要:
II型疱疹病毒(HSV-2)可引起高传染性的生殖器疱疹,具有终身潜伏性,同时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重要影响因素。流感病毒(IFV-A)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高病原性和全球流行性。由于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药物的副作用和因病毒株变异而产生的耐药性,已经使研发安全、有效且具有新颖抗病毒作用机制的药物迫在眉睫。鉴于病毒感染始于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接触的病理特点,阻断病毒感染早期阶段是抗病毒感染的优选靶点。基于多糖结构特征、病毒粒子表面糖蛋白及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作用模式,多糖类成分可能是具有新颖抗病毒作用机制的候选药物。本次报告以马齿苋和落葵两种药食两用植物为例,介绍两种植物中多糖的分离精制、结构分析及其抗HSV-2 和IFV-A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从马齿苋和落葵中分离得到的纯化多糖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与细胞的接触及侵入这两个早期环节起到病毒作用。体内抗病毒评价结果表明,落葵纯化多糖有效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激活机体粘膜免疫抗体IgA起到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多糖类成分具有开发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病毒候选药物的潜能。
 
报告人简介:
董彩霞,河北石家庄人。2003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学位论文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完成),获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至2008年9月在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北京以岭医药研究院进行新药研发工作;之后赴日本富山大学留学,并于2011年9月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至今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博士后训练。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草药及海洋藻类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分析,及其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基于感染、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的糖类药物及功能性产品的研发。
 
代表性论文:
1. Cai-Xia Dong, Kyoko Hayashi, Yusuke Mizukoshi, Jung-Bum Lee, Toshimitsu Hayashi.. Structures of pectic polysaccharides from Basella rubra L. and their antiviral effects. Carbohydrate polymers. 84 (3):1084-1092 (2011).
2. Cai-Xia Dong, Kyoko Hayashi, Yusuke Mizukoshi, Jung-Bum Lee, Toshimitsu Hayashi,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es and anti-herpetic effects of neutral polysaccharides from Basella rubra 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50 (1): 245-249, 2012.
3. Cai-Xia Dong, Kyoko Hayashi, Jung-Bum Lee and Toshimitsu Hayashi,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es and antiviral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L.,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58(4): 507-510 (2010).
4. Xiao-Qiang Han, Ben Chung Lap Chan, Cai-Xia Dong, Yin-Hua Yang, Chun-Hay Ko, et al. Isola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immunomodulating activity of a hyperbranched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Ganoderma sinen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0(17):4267-4281, 20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