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报告

[4月22日]于氟硼二吡咯和酞菁类衍生物的光敏药物以及荧光探针研究

时间:2013-04-19来源:苏州大学药学院本科教学网点击:0

报告题目:基于氟硼二吡咯和酞菁类衍生物的光敏药物以及荧光探针研究
报 告 人:何慧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报告时间: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下午2:00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二期云轩楼2301室

 
报告摘要: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是一种通过光、光敏药物和分子氧相互作用的新型治疗方式。它可用于治疗局部的、浅表性的癌症和特定的非癌症疾病,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治疗肿瘤的第四种微创疗法。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光动力学治疗具有多种优势,如: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选择特异性,毒副作用小,重复剂量忍受性高,且可通过采用现代光导纤维系统和不同内窥镜检查技术,可实现光的精确传送,从而获得较高的定位性。光动力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仅存在少数几种临床许可的光敏药物。因此开发更为有效的光敏药物仍是光动力学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新型光敏药物的设计合成与药效研究。主要介绍聚乙二醇链或氨基修饰的氟硼二吡咯类和激活式酞菁类光敏药物的合成、光谱表征、光物理化学性质、光动力学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此外,这些光敏药物在细胞内的定位性以及引起细胞死亡的机制也将介绍。
阳离子在环境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与合成对阳离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受体分子近年来备受关注。由于荧光内在的高灵敏度、可实时及可实现远程检测等优越性,荧光探针在阳离子识别中得到迅速发展。本报告的另一内容是设计合成对阳离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荧光探针分子。主要运用了激发态电子转移(PET)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原理设计合成了含多条酰胺链的氟硼二吡咯和二吡啶甲基胺修饰的硅酞菁阳离子荧光探针,它们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地识别特定过渡金属或重金属离子。
 
报告人简介:
何慧博士, 2010年9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与合成新型光敏药物以及荧光探针研究。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新型靶向性激活式光敏药物的设计、合成及药效研究。迄今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Chem. Commun.、J. Med. Chem.、Org. Biomol. Chem.、Chem. Asian. J.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6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