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授课对象: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学时:

54

教材版本: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讲教师:

刘艳丽 郑毅然 陈燕 王媛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制

2021 1 1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陈燕  授课日期: 2021-3-12021-3-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绪论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和免疫学的概念;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使学生掌握免疫应答的类型及作用;

  4.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类,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5. 使学生了解免疫器官的特点;

  6.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史。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30’

  • 微生物的分类5

  • 微生物学及其分支5’

  • 免疫的概念5

  •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5’

第二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15’

  • 微生物学与抗感染免疫发展时期10

  • 现代免疫学与现代微生物学时期5

第三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医药学中的作用5’

  • 免疫相关产品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细胞的发育

  2. 免疫系统的功能

  1. 教学难点

1)克隆选择学说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讲解过程中结合示意图,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讲到免疫学发展史的时候,和学生探讨疫苗相关内容。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 微生物的种类与主要特性P1-2表格(种类、形态与结构特点、培养特性)

  •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 简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陈燕 授课日期: 2021-3-12021-3-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一章 抗原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的概念和两种基本特性;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和分类;

  3. 使学生掌握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4. 使学生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5. 使学生熟悉免疫佐剂的概念和应用;

  6. 使学生了解超抗原的概念。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抗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6

  • 抗原的免疫原性3

  • 抗原的反应性3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8’

  • 抗原本身的理化性状4

  • 机体因素2

  • 免疫方式2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6’

  • 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的概念4

  • 抗原结合价3

  • 抗原表位的分类4

  •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5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及其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10’

  • 抗原的分类6’

  • 抗原结合价1’

  • 抗原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3’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0’

  • 免疫佐剂5’

  • 超抗原3’

  • 丝裂原2’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抗原的概念

  2. 抗原表位的概念和分类

  3. 抗原的分类(尤其是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4. 免疫佐剂的概念和应用

  1. 教学难点

1)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区分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讲解过程中结合示意图,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讲到免疫佐剂的时候,和学生探讨目前常用的免疫方法。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 抗原有哪两种基本特性?

  • 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

  • 简述佐剂的作用机制。

  • 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陈燕 授课日期: 2021-3-32021-3-4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二章 抗体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抗体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3. 使学生熟悉五类抗体的特性;

  4. 使学生熟悉抗体的基因结构及多样性产生原因;

  5. 使学生了解人工制备抗体。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 抗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5’

  • 抗体的基本概念3

  • 抗体的结构12’

第二节抗体的异质性15’

  • 基本概念3’

  • 同种型(5’

  • 同种异型3’

  • 独特型4’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35’

  • 抗体的主要功能15

  • 五类抗体的主要特性20’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及抗体的多样性20’

  • 免疫球蛋白基因库4’

  • 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8’

  • 抗体的类别转换8’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15’

  • 多克隆抗体5’

  • 单克隆抗体5’

  • 基因工程抗体5’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抗体的基本结构和对应的功能

  2.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 教学难点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在关系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讲解过程中结合示意图,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讲到基因工程抗体的时候,和学生探讨目前已上市的抗体药物。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 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

  • 试述抗体的功能。

  • 比较各类抗体的功能特点。

  • 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各有什么特点?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王媛                            授课日期:2021-3-42021-3-10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三章 补体系统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补体系统的构成、活化途径和调控机制、以及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调控模式,以及补体系统对于临床疾病及用药的提示作用。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概述 (15

 •补体的发现6

 •补体的概念、组成和命名6

 •补体的理化性质3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途径35

补体激活三条途径、激活物质、激活过程:

经典途径15

 MBL途径5

旁路10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5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18

 •补体的自身调控3

 •补体调节蛋白的作用:补体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如C1抑制物、补体受体1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I因子等的调节作用15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25

溶细胞、溶菌作用2

调理作用:C3bC4biC3b6

清除免疫复合物5

参与炎症反应4

调控适应性免疫6

与其他酶系统发生相互作用2

.补体的异常与疾病7

补体各组分遗传性缺陷5

疾病引起补体含量的改变2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和生物学功能机理。



  1. 教学难点

1)补体系统不同活化途径的级联反应顺序、异同和机制。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卡通图和路线图展示补体活化不同途径的过程、以及动画展示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等。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以讲科学故事开头,讲述科学家发现补体的过程和现象,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加强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补体系统活化是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前提。那么补体系统是怎样被活化的?

活化后发挥了哪些免疫学功能?

补体的不同途径分别在感染的什么时期发挥主要作用?

哪些补体活化途径需要有抗体的参与?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郑毅然授课日期:20210311

课程名称

微生物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沈关心/徐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药学二年级

授课章节

第四章  细胞因子

授课时间

10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性

(2)掌握细胞因子的分类和每类代表性细胞因子的功能、分泌细胞和作用细胞

(3)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分类和主要结构特征

(4)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5)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技能(能力)目标:

(1) 熟悉免疫学基本科学名词

(2) 培养阅读免疫学文献的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细胞因子概述(25分钟)

  • 细胞因子的定义和其来源 (5分钟)

  •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大小,发挥作用形式等)(5分钟)

  • 细胞因子分类及各类型的特异性功能(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13分钟)

  • 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分钟)



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30分钟)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6分钟)

  • I 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6分钟)

  • II 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6分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6分钟)

  • 趋化因子受体家族(6分钟)



细胞因子的功能30分钟)

  • 参与免疫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8分钟)

  • 参与炎症反应 (8分钟)

  • 刺激造血 (2分钟)

  • 促进创伤修复等 (2分钟)



细胞因子与临床医药学(15分钟)

  • 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6分钟)

  • 细胞因子药物类型(3分钟)

  • 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类风湿关节炎等)(6分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因子的分类、英文名称缩写和其主要功能

(2)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主要结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

(3)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细胞因子和其受体的名字和结构

(2)区分不同细胞因子的功能

(3)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选择

  1. 讲授法,讨论法

  2. 多媒体演示: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动画,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和受体动画展示

  3. 课内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课后总结:按照实际进度对知识点分详略进行讲解

强调细胞因子和其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并将这些功能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相关联

  1. 复习思考题

  1. 细胞因子主要分为哪几类?每一类的代表是什么?

  2. 细胞因子受体主要分为哪几类?每一类的代表性结构特征和所对应的代表性细胞因子是什么?

  3. 细胞因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哪些应用?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Kuby Immunology. 6th edition. Kindt, Goldsby, Osborne.  

工作细胞 动漫片,David Production.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郑毅然授课日期:20210317

课程名称

微生物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沈关心/徐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药学二年级

授课章节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授课时间

10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

  2. 掌握HLA I II 类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性特征

  3. 掌握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

  4. 了解HLA的生物学功能

  5. 了解HLA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2. 技能(能力)目标:

(1) 熟悉免疫学基本科学名词

(2) 培养阅读免疫学文献的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HLAMHC概述(15分钟)

  • HLAMHC的定义5分钟)

  • HLAMHC分子的发现历史10分钟)



HL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30分钟)

  • MHCI类分子的组成和结构10分钟)

  • MHCII类分子的组成和结构10分钟)

  • 抗原肽结合槽和抗原肽特征10分钟)



HLA复合体结构和生物学特征(15分钟)

  • HLA复合体的结构(I类、II类、III类基因区)5分钟)

  •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多态性、单体型、连锁不平衡)和其生物学意义10分钟)



HLA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50分钟)

  •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NK细胞杀伤识别,调控炎症反应)15分钟)

  •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内源性抗原提呈,外源性抗原提呈,抗原提呈和T细胞激活, MHC限制性)25分钟)

  • HLA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组织器官移植,免疫相关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10分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

  2. HLA I II 类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性特征

  3. 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意义

  4. HLA与抗原提呈

  5. HLA与器官移植和疾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2.教学难点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其编码的蛋白的区别

  2. HLA I 类分子和 II 类分子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同

  3. 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意义

  4. 不同抗原提呈途径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选择

  1. 讲授法,讨论法

  2. 多媒体演示:抗原提呈和细胞工厂动画片段,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学习知识点

  3. 课内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课后总结:按照实际进度对知识点分详略进行讲解

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比较容易搞混,需重复强调并提问学生。

六、复习思考题

  1. HLA的定义和发现历史?

  2. HLAI类分子和II类分子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HLAI 类分子和II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以及能绑定在抗原肽结合槽的抗原肽分别有什么特征?

  3. HLA分子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4. HLA分子在抗原提呈,T细胞激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5. HLA分子在器官移植和临床诊疗中有哪些应用?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Kuby Immunology. 6th edition. Kindt, Goldsby, Osborne.  

工作细胞 动漫片,David Production.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郑毅然授课日期:20210318

课程名称

微生物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沈关心/徐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药学二年级

授课章节

第六章  免疫细胞

授课时间

20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免疫细胞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各类免疫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功能(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

  3. 掌握T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的结构和功能

  4. 掌握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

  5. 掌握B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的结构和功能

  6. 了解B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

  7. 熟悉TB细胞各亚群及其主要功能



2.技能(能力)目标:

(1) 熟悉免疫学基本科学名词

(2) 培养阅读免疫学文献的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免疫系统概述(25分钟)

  •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4分钟)

  •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3分钟)

  • 免疫分子、分化群定义3分钟)

  • 造血干细胞和细胞谱系15分钟)



固有免疫细胞(50分钟)

  • 吞噬细胞的结构特称、分布和生物学功能(中性粒细胞和其杀伤机制)15分钟)

  • 自然杀伤细胞核其他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识别靶细胞机制、杀伤机制;NKT细胞、γδT细胞的功能)15分钟)

  • 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形状特征和主要生物学功能(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15分钟)

  • 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5分钟)



T淋巴细胞(90分钟)

  • T细胞受体(TCR)和抗体多态性的来源10分钟)

  • VDJ基因重排10分钟)

  • TCRMHC-抗原肽复合体的识别、结合10分钟)

  • T细胞分化发育总览(双阴性阶段、双阳性阶段、单阳性阶段)和T细胞谱系10分钟)

  • 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以及其生物学意义和必要性15分钟)

  • T细胞表面标志(TCR-CD3复合体;辅助受体CD4CD8;正性共刺激因子CD28;负性共刺激因子PD-1CTLA4;黏附分子)15分钟)

  • 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αβT细与γδT细胞;CD8+ T细胞与CD4+ T细胞;杀伤性T细胞CTL、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初始T细胞、效应性T细胞与记忆性T细胞)20分钟)



B淋巴细胞(35分钟)

  • B细胞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BCRIgα-Igβ复合体;辅助受体CD19CD21CD81B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4015分钟)

  • B细胞分化发育(非抗原依赖阶段:VDJ重排,阴性选择;抗原依赖阶段)10分钟)

  • 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10分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 各类免疫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功能

  2. TB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物的结构和功能

  3. 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VDJ基因重排、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4. T细胞各亚群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1. T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物功能的相关性

  2. 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不同意义

  3. T细胞亚群的主要分类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选择

1.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1) 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动画

(2)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的动画

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T细胞发育,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杀伤的过程。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为什么需要多种免疫细胞的课内讨论



2.实验课教学

Not applicable.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课后总结:按照实际进度对知识点分详略进行讲解

免疫细胞种类繁多,每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生物学特征比较难记,需要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重复强调相关内容。

课堂最后需总结所有免疫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分工合作。

六、复习思考题

  1. 免疫细胞有哪些主要类型?简述其代表性细胞的名称和功能。

  2. 自然杀伤细胞识别靶细胞的机制和杀伤机制是什么?

  3.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伤入侵微生物的机制是什么?

  4.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的机制是什么?

  5. 简述T细胞分化发育的过程

  6. T细胞分化发育中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和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7. T细胞表面标志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8. 简述T细胞激活所需信号,以及immune synapse中各类分子如何分工合作?

  9. B细胞表面重要标志物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10. B细胞分化发育的过程

  11. TB淋巴细胞各有哪些亚群?各亚群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Kuby Immunology. 6th edition. Kindt, Goldsby, Osborne.  

工作细胞 动漫片,David Production.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陈燕   授课日期: 2021-3-172021-3-222021-3-252021-3-31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七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授课时间

2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应答的两种类型;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3. 使学生掌握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途径;

  4. 使学生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5. 使学生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6. 使学生熟悉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7. 使学生熟悉免疫耐受的机制

  8. 使学生了解不同层面的免疫调节。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免疫应答概述5’

  • 免疫应答的类型5’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35’

  • 固有免疫的组成15’

  •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10’

  •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5’

  •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5’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25’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分类8’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8’

  •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4’

  •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比较5’

第四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50’

  •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15’

  •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5’

  • T细胞活化、增值和分化7’

  • 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10’

  • 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3’

第五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40’

  • 体液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类型5’

  •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15’

  • 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8’

  • B细胞应答的效应4’

  •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8’

第六节 免疫耐受35’

  1. 免疫耐受的概述5’

  2. 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和形成机制15’

  3. 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10’

  4. 免疫耐受的意义和临床应用5’

第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10’

  1. 免疫调节的概念5

  2. 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5’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T细胞识别抗原需要双识别,活化需要双信号

  2. 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3.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4. 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

  1. 教学难点

  1. 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2. 免疫耐受的概念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讲解过程中结合示意图,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在免疫应答反应。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免疫应答有哪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 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并作解释。

  3. 简述T细胞活化的条件。

  4. 论述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5. 简述B细胞活化的条件。

  6. 论述体液免疫的应答的一般规律。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王媛    授课日期:2021-3-292021-4-52021-4-12021-4-7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八章 超敏反应

授课时间

2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型超敏反应参与的常见疾病,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超敏反应参与的常见疾病的防治和用药原则。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10

 •超敏反应的概念5

 •分型:I型速发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5

第二节/第三节.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 各型超敏反应参与的常见疾病140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发生机制、参与成分、过程60

 •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及常见疾病30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发生机制、过程及常见疾病35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发生机制、过程及常见疾病25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发生机制、过程及常见疾病20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20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8

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12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常见疾病。

  1. 教学难点

1)各型超敏反应的异同点及常见疾病与多种超敏反应的相关性。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分步骤讲授各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具体过程。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用超敏反应介导的常见疾病的具体病例,分析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症状、过程等。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4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分别是哪几种?

4种类型的超敏反应的发病特点都是什么?

其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以具体的常见疾病为例,阐述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王媛                            授课日期: 2021-4-72021-4-8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免疫学的应用范畴,了解免疫检测、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原理和应用。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抗原和抗体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使学生理解免疫细胞分离和功能测定的方法、原理和意义。

  4. 使学生理解免疫预防的概念和种类;理解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理解疫苗的种类和特点。

  5. 了解免疫治疗的基本方法和药物。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免疫检测  (60

免疫学检测原理5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40

免疫细胞的检测10

免疫学检测在医药学中的应用5

第二节.免疫预防15

人工主动免疫,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8

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免疫球蛋白5

计划免疫2

第三节.免疫治疗25

分子治疗,分子疫苗、抗体、细胞因子12

细胞治疗5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8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免疫学检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1. 教学难点

1)不同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目的和具体应用;各种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实物图像展示结合讲解各种免疫检测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结合具体免疫检测的实验操作步骤,配以模拟实验过程来演示各种免疫检测的方法。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结合相应实验课的操作和实际待解决问题讨论并回答思考题:

如:想要达到具体某种检测和诊断目的,讨论回答所应采取的免疫检测方法。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图文并茂的科学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4-124-144-154-194-21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

授课时间

3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各阶段的特点;细菌营养类型和细菌吸收营养物质及产能主要方式;细菌重要分解代谢产物及其相关的生化反应试验;细菌合成代谢重要产物及其应用;掌握细菌致病性物质基础。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种培养基的配置和应用;细菌的检查方法。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放线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100

  • 细菌的定义  (2’

  •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8’

  • 细菌的细胞结构  (85’

  •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5’

第二节 细菌的物理性质  (8’

  • 细菌的胶体性质  (2’

  • 细菌的光学性质  (2’

  • 细胞膜的半透性  (2’

  • 细菌的渗透压  (2’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92’

  • 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  (2’

  • 细菌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10’

  •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10’

  • 细菌的营养类型  (10’

  • 细菌的生长繁殖  (25’

  • 细菌的人工培养  (35’

细菌的新陈代谢40

  • 细菌的新陈代谢的概念  (2’

  • 细菌的酶  (5’

  • 细菌的产能方式  (13’

  • 细菌的代谢过程  (5’

  • 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  (15’

第五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0

  • 细菌的感染  (15’

  • 抗细菌免疫  (5’

第六节细菌的检查方法10

  • 细菌形态的检查  (5’

  • 细菌感染的检查  (5’

第七节放线菌30

  •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2’

  •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10’

  • 放线菌的生长与繁殖  (10’

  • 放线菌代表属  (8’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组成,包括基本结构组成和特殊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各阶段的特点。

  1. 教学难点

细菌重要分解代谢产物及其相关的生化反应试验;细菌合成代谢重要产物及其应用;细菌致病性物质基础。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和动画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以及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及其特征反应。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预防细菌感染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简述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简述细菌的细胞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菌核糖体的组成及针对核糖体抗生素的作用原理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及其特点

细菌群体生长的分期及其特点

IMViC试验原理及应用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特性比较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4-224-264-285-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一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授课时间

2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原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常见病原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病原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球菌  (45’

  • 葡萄球菌属  (15’

  • 链球菌属  (15’

  • 奈瑟菌属  (15’

第二节肠道杆菌  (45’

  • 埃希菌属  (15’

  • 志贺菌属  (15’

  • 沙门菌属  (15’

第三节  弧菌属  (15’

  • 霍乱弧菌  (15’

厌氧性细菌45’

  • 破伤风梭菌  (15’

  • 产气荚膜梭菌   (15’

  • 肉毒梭菌  (15’

第五节分枝杆菌属25’

  • 结核分枝杆菌  (15’

  • 麻风分枝杆菌  (10’

第六节  动物性细菌(自学)

第七节  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自学)

第八节  在分类学上列入广义细菌学范畴的微生物  (10’

  • 支原体  (2.5’

  • 立克次氏体  (2.5’

  • 衣原体  (2.5’

  • 螺旋体  (2.5’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常见病原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

  1. 教学难点

常见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视频展示各类致病细菌的形态、结构,致病性及防治办法。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预防细菌感染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致病机制如何?

化脓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致病机制如何?

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致病机制如何?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致病机制如何?

大肠埃希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痢疾志贺氏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条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免疫特点及其防治

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特点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4-295-5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二章 真菌学

授课时间

4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真菌的抵抗力和致病性;与药物生产、霉变有关的常见真菌。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常见的皮肤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和机会致病性真菌。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和种类。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真菌学概论  (12’

  • 真菌的定义  (2’

  •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5’

  •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5’

第二节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病原性真菌  (22’

  •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  (10’

  • 深部感染真菌  (12’

第三节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  (6’

  • 酵母菌  (2’

  • 霉菌  (2’

  • 蕈菌  (2’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真菌的抵抗力和致病性;与药物生产、霉变有关的常见真菌。

  1. 教学难点

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真菌的抵抗力和致病性。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各类真菌的形态、结构,致病性、防治办法及其要用价值。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药效开发药用真菌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真菌的菌落特征

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皮下真菌感染

机会致病性真菌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5-55-65-105-17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三章 病毒学概论

授课时间

1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状、感染类型及致病机制、病毒的复制周期。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病毒的人工培养及病毒的免疫机制。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27’

  • 病毒的定义  (2’

  •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5’

  •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0’

  • 病毒的分类  (10’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23’

  • 病毒的增殖的相关定义  (3’

  • 复制周期  (15’

  •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5’

第三节  病毒的人工培养  (15’

  • 动物接种  (3’

  • 鸡胚接种  (5’

  • 器官、组织、细胞培养  (7’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

第五节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70

  • 病毒感染的传播  (20’

  •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0’

  • 病毒感染的类型  (15’

  • 抗病毒免疫  (15’

第六节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原则  (10

  •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重要环节  (2’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  (2’

  • 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分析——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快速  (2’

  • 病毒核酸检测——快速、准确2’

  •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病毒的基本性状、感染类型及致病机制、病毒的复制周期。

  1. 教学难点

病毒的感染类型及致病机制和病毒复制周期中的生物合成。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和动画展示病毒的形态、结构,视频展示病毒的人工培养方法。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预防病毒感染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什么是亚病毒?常见的亚病毒有哪些?

病毒的复制和复制周期及其特点

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方式有哪些?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5-65-125-175-19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四章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

授课时间

2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与变异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异性预防;常见的五种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组成;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点;疱疹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其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  (50’

  • 流行性感冒病毒  (30’

  • 副黏病毒  (10’

  • 其他呼吸道病毒  (10’

第二节消化道感染病毒  (50’

  • 肠道病毒  (30’

  • 急性胃肠炎病毒  (20’

第三节  肝炎感染病毒  (50’

  • 甲型肝炎病毒 HAV 5’

  • 乙型肝炎病毒 HBV30’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5’

  • 丁型肝炎病毒 HDV 5’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5’

反转录病毒50’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30’

  •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0’

第五节其他病毒及朊粒50’

  • 虫媒病毒  (8’

  • 出血热病毒  (8’

  • 疱疹病毒  (8’

  • 狂犬病病毒  (10’

  • 人乳头瘤病毒  (8’

  • 朊粒  (8’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与变异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异性预防;常见的五种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组成;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1. 教学难点

流感病毒的分型与变异的关系;常见的五种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组成及其临床诊断意义;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各类致病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及防治办法,视频展示一些常见病毒所致病症特征及救治。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预防病毒感染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特征及分型依据是什么?

人类中流行过的人流感病毒有那些?可引起人类流感的禽流感病毒有几种,致病情况如何?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各部分的功能及其所编码蛋白的功能

轮状病毒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几种肝炎病毒的比较

HIV的致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狗咬伤后如何处理可以降低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

朊粒的概念及其致病机制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5-265-31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种类、概念和基本特点;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方式;噬菌体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及噬菌体之间的关系;毒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基因突变和修复的机制;常见微生物突变类型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实际意义。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30’

  •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10’

  • 质粒和转座因子  (20’

第二节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  (20’

  • 噬菌体的定义和特点  (3’

  •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5’

  •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7’

  • 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  (3’

  • 噬菌体的应用  (2’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  (10’

第四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  (35’

  •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10’

  • 基因转移和重组  (15’

  • DNA损伤的修复  (10’

第五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医药学意义  (5’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种类、概念和基本特点;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方式;噬菌体的概念和特点。

  1. 教学难点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方式。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几种常见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有何异同点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质粒DNA 的基本特性

F因子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有哪些?

细菌接合的方式有哪些,结果如何?

什么是转导?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6-2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六章 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  

授课时间

2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条件致病菌群及其致病条件;医学微生态学的概念。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微生态平衡的标准,微生态失调的表现。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态的分布。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  (10’

  • 空气中的微生物  (2’

  • 水体中的微生物  (2’

  • 土壤中的微生物  (2’

  • 极端环境微生物  (2’

  • 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  (2’

第二节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7’

  •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定义  (1’

  • 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2’

  • 微生态失调  (4’

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与医学实践  (3’

  •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1’

  • 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与微生物调节剂的联合应用  (1’

  • 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与健康  (1’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条件致病菌群及其致病条件;医学微生态学的概念。

  1. 教学难点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条件致病菌群的致病条件。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微生物的分布,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定义和标准。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有效的维护微生态平衡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

条件致病菌群的致病条件

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6-2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七章 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消毒、灭菌、无菌的概念;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应用、生物安全的概念。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危害程度分级以及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0’

  •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10’

  • 物理消毒灭菌法  (20’

  • 化学消毒灭菌法  (20’

  •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0’

第二节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0’

  •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2’

  • 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  (2’

  • 细菌素对细菌的作用  (2’

  • 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  (2’

  •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与病毒的干扰现象  (2’

第三节  生物安全  (30’

  • 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10’

  • 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10’

  •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10’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消毒、灭菌、无菌的概念;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应用、生物安全的概念。

  1. 教学难点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应用。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视频展示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应用、生物安全的概念。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在做微生物操作时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范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消毒、灭菌、防腐、抑菌、无菌、无菌操作(名解)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各自用途

化学消毒剂作用机制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抗生素、噬菌体、细菌素、干扰素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6-76-96-16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八章 抗生素

授课时间

13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抗生素概念;医用抗生素的特点;抗生素主要作用机制;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抗生素分类;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流程;抗生素的制备过程。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法。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10’

  • 抗生素的概念  (3’

  • 抗生素的分类  (7’

第二节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20’

  • 新抗生素产生菌获得的途径  (5’

  •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5’

  • 筛选、早起鉴别与分离精制  (5’

  • 临床前试验与临床试验  (5’

第三节  抗生素的制备  (15’

  • 发酵阶段  (9’

  • 发酵液预处理及提取阶段  (65’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15’

  •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

  •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  (3’

  •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  (10’

第五节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40’

  •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15’

  •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5’

  • 干扰蛋白质合成  (10’

  • 抑制核酸的合成  (5’

  • 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系统  (5’

第六节  抗药性  (15’

  • 抗药性的基本概念  (2’

  • 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  (5’

  • 抗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5’

  • 抗药性的控制  (3’

第七节  抗生素含量测定  (15’

  • 抗生素的效价和单位  (5’

  • 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法  (10’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抗生素概念;医用抗生素的特点;抗生素主要作用机制;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1. 教学难点

抗生素主要作用机制及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医用抗生素的特点;抗生素主要作用机制;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抗生素概念

医用抗生素要求有哪些?

抗生素主要作用机制(简答,每个机制能举一个例子)

抗药性及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和化学机制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6-16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十九章 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授课时间

3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转化的概念。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微生物法生产药物的种类、微生物法生产氨基酸、维生素和甾体化合物的方法。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法在酶制剂、酶抑制剂、蛋白和多糖等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微生物来源的药物  (20’

  • 氨基酸  (5’

  • 维生素  (5’

  • 酶及酶抑制剂  (4’

  • 多糖  (2’

  • 微生物菌体来源的药物  (2’

  • 其他  (2’

第二节微生物在半合成药物中的应用  (10’

  • 微生物转化的概念  (2’

  • 甾体化合物  (4’

  • 手性药物  (2’

  • 中药的微生物转化  (2’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微生物转化的概念。

  1. 教学难点

微生物法生产药物的种类、微生物法生产氨基酸、维生素和甾体化合物的方法。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微生物法生产药物的种类、微生物法生产氨基酸、维生素和甾体化合物的方法。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转化的概念

微生物法生产药物的种类

微生物法生产氨基酸、维生素的方法

微生物法在酶制剂、酶抑制剂和多糖等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的反应类型有哪些

简述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反应的方法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6-16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二十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连续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原理和方法。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MICMBC(MLC)的含义和测定方法;活菌计数法、苯酚系数测定法、棋盘法、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等原理和方法。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体外抗菌试验  (40’

  • 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  (10’

  • 杀菌试验  (10’

  • 联合抗菌试验  (10’

  •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10’

第二节体内抗菌试验  (10’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连续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原理和方法。

  1. 教学难点

连续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原理和方法;MICMBC(MLC)的含义和测定方法;棋盘法、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等原理和方法。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连续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原理和方法;MICMBC测定方法;棋盘法、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等原理和方法。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比较各种抗菌试验的优缺点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药物的抗菌试验概念及种类、琼脂扩散法的滤纸片法、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MIC/MBC(MLC)、杀菌曲线、ED50

药物的相互作用类型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刘艳丽  授课日期:2021-6-216-2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所属学科

医学

教材名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9级药学、中药、生物制药班

授课章节

第二十一章 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无菌药品的无菌检查和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

  3.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药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和微生物引起的药物变质。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药物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  (10’

  • 药品中微生物来源  (5’

  • 微生物引起的药物变质  (5’

第二节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5’

  • 加强药品生产管理  (2’

  • 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1’

  • 使用合格的防腐剂  (1’

  • 药品生产的GMP验证  (1’

第三节  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查  (85’

  • 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40’

  • 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40’

  • 微生物限度标准  (5’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一般无菌药品的无菌检查和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1. 教学难点

一般无菌药品的无菌检查和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图片、动画展示一般无菌药品的无菌检查和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B.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1)课内选择题问答

(2)如何有效防止药品微生物污染的课内讨论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不适用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药物变质的结果

影响药物变质的因素

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简答)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参考书: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4th》, 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2014

《微生物学基础》(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专业期刊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 精品课程网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慕课、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