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四》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 Pharmacology | 课程代码 | PHAR1097 |
课程性质 | 专业课 | 授课对象 | 药学与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 |
学 分 | 4 | 学 时 | 72 |
主讲教师 | 蒋小岗/牟英/盛瑞/邬珺超 | 修订日期 | 2021/06/19 |
指定教材 |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第八版 |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药理学(pharmacology)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的,理论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着重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对其它部分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对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新科学成就应作适当介绍。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及其特点,掌握: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1.1. 药理学总论
①绪言:掌握:药理学(pharmacology)、药物(drug)、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新药开发与研究。
②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受体理论、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物安全范围、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及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熟悉:不同给药方法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③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熟悉:药物跨膜转运与体内过程的关系;正确理解药物的时效和时量曲线(concentration-time curve, C-T)、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清除率(clearance, CL)、一级和零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and zero-order kinetics)等参数和概念;掌握: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和血浆半衰期(half-life, t1/2)的含义与意义。
1.2神经药理
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掌握:传出神经系统递质(transmitter)和受体(receptor)及其生理效应,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与药物分类,掌握: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的药理学共性和特点。掌握:抗胆碱酯酶药和复活药的临床应用。
②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了解:CNS 的递质与受体,掌握:各类中枢抑制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特点,用药原则,主要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与防治措施。氯丙嗪(chlorpromazine)、吗啡(morphine)、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阿司匹林(aspirin)、地西泮(diazepam)等的药动学特点。
1.3 心血管药理
掌握: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blocking drugs)、抗心律失常药(agents used in cardiac arrhythmias)、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drugs used in heart failure)、抗心绞痛药(drugs used in angina pectoris)、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agents)及利尿药(diuretics)的分类、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主要作用原理、主要适应证与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和药动学特点。熟悉:常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drugs used in atherosclerosis)的基本特点。
1.4 内脏药理
熟悉: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blood-forming organs);掌握:组胺受体阻断药(hist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s)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了解:作用于呼吸、消化系统的药物作用与临床应用。
1.5内分泌(激素)药理
掌握: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临床主要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掌握:抗甲状腺素药(antithyroid drugs)及抗糖尿病药(antidiabetic drugs)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了解:性激素类药物和避孕药的作用和用途。
1.6 化学治疗药理
①抗菌药:了解:药物、机体与病原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β-内酰胺类(β-lactams)、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喹诺酮类(quinolones)、磺胺药(sulfonamides)、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和抗结核药(antituberculous drugs)等药物的分类,抗菌谱、基本抗菌原理、临床用途、合理用药、主要不良反应与耐药性、特殊毒副作用的防治。了解:抗麻风药、抗真菌药的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②抗虫药:掌握:抗疟药分类、作用原理及其特点,主要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熟悉:抗阿米巴病药、抗滴虫病药的临床应用。
③抗肿瘤药物: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的肿瘤细胞群体动力学,周期特异性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的分类与作用原理,常用药物的毒性反应与临床用药原则。
课程目标2:技能目标
2.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课程子目标 | 对应课程内容 | 对应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 | 知识目标 | 药理学总论、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脏激素系统药物、化疗药物 | 全面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
课程目标2 | 技能目标 | 以总论理论为主线融汇分支内容 | 掌握药理学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
课程目标3 | 素质目标 | 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拓展思维 | 熟悉药理学发展方向及作用 |
(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及开放选修课程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面向专业为工科、师范、医学等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面向其他尚未有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新药开发与研究。
教学内容:
㈠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⒈药物(drugs)的概念;药物和毒物(poisons)的关系与区别。
⒉药理学定义。
⒊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的概念与内容。
⒋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概念与内容。
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㈡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自学)。
⒈古代药物知识的累积和流传。
⒉《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⒊ 18世纪西方医学和实验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⒋受体学说的产生及其对药理学发展的贡献。
⒌近代我国药理学的研究,发展与贡献。
⒍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发展方向和未来前景。
㈢新药开发与研究(自学)
⒈新药开发是一个严格与复杂的过程。
⒉新药的来源与选题方法。
⒊新药研究的三个过程。
⒋药理学研究是新药研究的核心内容。
⒌新药的报批,生产,销售与售后调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什么是药物?我国古代的药物学著作有哪些?
⒉新药的临床试验是如何分期的?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掌握:首关消除概念及细胞膜两侧pH 对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影响。
药物消除动力学、药-时曲线及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的概念,理解其药理学意义。了解:房室模型及意义。
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的基本概念,
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教学内容:
㈠药物的分子的跨膜转运
⒈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滤过;简单扩散:药物转运的基本规律,pKa,离子障(ion trapping);载体转运。
⒉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㈡药物的体内过程
⒈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⑴吸收的定义
⑵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给药途径
①口服: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②吸入:吸收最快的一种给药途径。
③局部用药:吸收量少且慢。
④舌下给药:无首关消除。
⑤注射给药
⒉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⑴分布的定义
⑵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器官血流量。③组织细胞结合。④体液的pH 及药物解离度如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自尿排泄。⑤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血眼屏障)
⒊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
⑴药物代谢作用——药物代谢后的转归
⑵药物代谢部位——肝
⑶药物代谢步骤:第一步包括氧化(oxidation) 、还原(reduction) 和水解(hydrolysis);第二步为结合(conjugation)
⑷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酶——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统)
①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②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③酶的自身诱导
⒋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原形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可被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重吸收程度受尿液pH 影响,应用酸性药或碱性药,改变尿液的pH,可减少肾小管对药物的重吸收。
经消化道排泄的药物可能存在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肝肠循环的意义: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及作用维护时间;中断肝肠循环,加速药物从粪便排泄有利于解毒。
其它排泄途径重点注意乳汁排泄:乳汁pH 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部分可自乳汁排泄。从乳汁排泄量较多的药物应注意对乳儿的影响。
㈢房室模型(自学)
㈣药物消除动力学
1.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定义及特点。
2. 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定义及特点。
㈤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1.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曲线升支、曲线降支、峰值浓度、达峰时间及曲线下面积的意义。
2.多次给药的稳态浓度
稳态浓度的定义;达稳态浓度的时间及药物基本消除时间;给药频率、给药剂量与稳态浓度的关系。
㈥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⒈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及其临床意义
⒉清除率(clearanse,CL)与半衰期都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
⒊表观分布容积不是一个真实的体积,只能近似的说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狭程度。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
⒋生物利用度(bioavilability) 及其意义
㈦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⒈维持量
⒉负荷量
⒊个体化治疗(自学)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效应有何影响?
⒉酶诱导与抑制有何临床意义?
⒊药-时曲线的意义是什么?稳态浓度及负荷量有什么临床意义?
第三章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掌握: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基本概念;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的概念,理解变态反应及特异质反应。量效关系曲线,效价强度与效能的概念;药物的质反应与量反应、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受体的概念及特性,亲和力与内在活性,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完全激动药、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及pA2 值。安慰剂、耐受性、耐药性、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的概念。
了解:受体学说及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受体类型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及机体方面的因素)
熟悉: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补充治疗。
教学内容
㈠药物的基本作用
⒈药物作用(drug action)与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⑴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区别与联系;药物作用的表现:兴奋、抑制、麻痹。
⑵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与构效关系。
⑶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及其基本表现。
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⑴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 ①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②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③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 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 。
⑵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ADR) ①副作用(side reaction);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急性毒性(acute toxication)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ation)和特殊毒性③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after effect)④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⑤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过敏反应) ⑥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
㈡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量效曲线
⑴量反应(graded response)——量效曲线
几个特定的点: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Cmin);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最大效应(效能,maximum efficacy,Emax);半最大效应;效价强度(potency) 。
⑵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all-or-non-response)——量效曲线
几个特定的点: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半数有效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um effect, EC50);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㈢药物与受体
⒈受体(receptor) 的概念及特性
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⑴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by Clark,1926)(自学)
⑵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自学):亲和力(KD)及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㈣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⑴激动药(agonist)
①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
②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 mixed agonist)
⑵拮抗药(antagonist):可分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①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
恒量竞争性拮抗药作用强度的指标—pA2 (拮抗参数,antagonism parameter):定义及其意义
②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㈤受体类型(自学)
㈥细胞内信号转导(自学)
㈦受体的调节(the regulation of receptor)
⒈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与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itization)
⒉受体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 和向上调节(up-regulation)
㈧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⒈药物方面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间的互作用。
⒉机体方面因素
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特异质反应⑤疾病状态⑥心理因素
⑦长期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A. 耐受性和耐药性
耐受性(tolerance)、快速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定义
B. 依赖性(dependence) 和停药症状或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
精神性依赖,称习惯性。生理性依赖又称躯体性依赖。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激动药与拮抗药的区分依据是什么?
⒉ LD50/ ED50 的比值能否作为衡量所有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为什么?
⒊质反应量效曲线和量反应量效曲线有什么异同?各自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效应产生的分子机制,以及各型受体激动时的生理功能。
了解: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生物合成,转运、储存、释放和代谢。
教学内容
⒈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按解剖结构分、按释放递质分)。
⒉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
⒊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命名、分型、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⒋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其效应
(1)毒蕈碱型(muscarinic)胆碱受体(M-R)的分布及其效应。
(2)烟碱型(nicotinic)胆碱受体(N-R)的分布及其效应。
(3)α-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α-R))的分布及其效应。
(4)β-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β-R)的分布及其效应。
(5)多巴胺(dopamine)受体(DA-R)的分布及其效应。
5 传出神经系统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思考题:M受体相关的生理效应有哪些?
第五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
掌握:毛果芸香碱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常用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阿托品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
熟悉:阿托品的急性中毒的症状与解救措施。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用途。熟悉毒扁豆碱、他克林的应用;熟悉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理及症状;熟悉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的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⒈ M-R 激动药的分类及常见药物(自学)
⑴胆碱酯类:乙酰胆碱(Ach)、醋甲胆碱、卡巴胆碱、贝胆碱。
⑵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毒蕈碱。
⒉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 匹鲁卡品)的药理作用(眼和腺体)及临床用途(青光眼和虹膜炎)。
3. 胆碱酯酶的作用。
4. 抗胆碱酯酶药的分类:易逆性和难逆性。
5.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药理作用(眼、胃肠、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等)及临床应用。
6.新斯的明(neostigmine)的作用及临床用途。
7.毒扁豆碱(依色林)、他克林的作用特点及主要临床用途。
8.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机制、途径、临床表现及防治办法(自学)。
9.胆碱酯酶复活药的特点及常用药物(自学)
10.碘解磷定(PAM、派姆)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自学)。
11.氯解磷定(PAM-Cl)的作用特点(自学)。
1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腺体、眼睛、平滑肌、心血管、中枢等)、临床用途(解除平滑肌痉挛、制止腺体分泌、眼科、缓慢型心律失常、抗休克、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13.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14.两类合成代用品(自学)
⑴合成扩瞳药:后马托品(homatropine)、托吡卡胺、环喷托酯、尤卡托品的特点。
⑵合成解痉药:季铵类: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叔胺类:贝那替嗪(胃复康)的特点。
15.选择性M 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自学)
16.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樟磺咪芬)的作用特点(强、快)及主要不良反应(多、重)(。自学)
17.骨骼肌松弛药的分类、特点、过量中毒的解救:(自学)
⑴除极化型肌松药的定义、特点。
⑵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定义、特点。
18.琥珀胆碱(司可林,scoline)的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主要用途、不良反应和注意点。(自学)
19.非除极化型(竞争型)的代表药物:天然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筒箭毒碱、阿曲库铵、多库铵等)和类固醇铵类(潘库铵、哌库铵、罗库铵等)。(自学)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思考题
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的药理学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新期的明对骨髂肌作用最强?
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对眼的作用有何异同?
阿托品为什么禁用于高热的感染性休克?
第六章 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掌握: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及多巴胺的作用、用途。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选择性β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作用、用途。
熟悉:各类激动药与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了解:间羟胺和麻黄碱等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教学内容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构效关系和分类。
去甲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特点、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证;间羟胺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特点、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多巴胺、麻黄碱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异丙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特点、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分类:α-R 阻断药(短效类、长效类)、β-R 阻断药,α、β-R 阻断药。
酚妥拉明(phentolamine)的作用(血管、心脏、其他)、用途(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NA 静滴外漏、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血压、抗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衰、其它)和主要不良反应。
β-R 阻断药的药理作用(β-R 阻断作用(心血管系统、支气管平滑肌、代谢、肾素)、内在拟交感活性、膜稳定作用、其他)、临床用途(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其他)和不良反应(心血管反应、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反跳现象、其它)。
普萘洛尔(propranolol,心得安)等的作用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试比较NA、Adr 、Isop 对血压影响的异同
比较NA、Adr 、Isop 对心脏的不良反应
α受体、β受体阻断药对NA、Adr 、Isop 所致血压改变有何影响
何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熟悉:中枢神经各种递质及其受体分布效应。
教学内容:
复习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兴奋性氨基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神经肽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的分类
⒈中枢兴奋药
⒉中枢抑制药
第十章 镇静催眠药
掌握:苯二氮卓类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
熟悉: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
了解: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催眠药作用及应用的特点。
教学内容
⒈苯二氮卓类的作用和应用
作用机理(mechanism)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effect)
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⒉巴比妥类的作用和应用
⒊其他镇静催眠药的作用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第十一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掌握: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硫酸镁的抗惊厥作用和用途
了解:癫痫发作分类。
熟悉:其他抗癫痫药的抗癫痫作用和应用。
教学内容
㈠ 常用抗癫痫药
⒈苯妥英钠(phenytion sodium)又称大仑丁的作用及应用
⒉卡马西平(carbamazepion )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⒊苯巴比妥(phenobaraital)又称鲁米那(luminal)作用及应用
⒋乙琥胺,临床为小发作首选药。苯二氮卓类的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㈡ 抗惊厥药: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的作用及应用。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治疗药
掌握:氯丙嗪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抗精神病药的分类。
熟悉:氯丙嗪的体内过程、急性中毒表现和禁忌症。
教学内容
㈠ 抗精神失常药物的分类
㈡ 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冬眠灵,wintermine)
⒈药理作用及机制
⑴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①抗精神病作用及其机制
②镇吐作用及其机制
③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其机制
⑵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α 受体阻断作用;M 受体阻断作用)。
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⒉氯丙嗪的体内过程
⒊氯丙嗪的临床应用
⒋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㈢ 其他抗精神失常药(自学)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氯丙嗪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其表现如何?如何治疗?
⒉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与解热镇痛药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⒊氯丙嗪中毒产生低血压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药抢救?
第十三章 镇痛药
掌握:吗啡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哌替啶、喷他佐辛及罗通定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了解:镇痛药的分类,阿片受体及其拮抗剂的概念。
熟悉:可待因、美沙酮、芬太尼等药物的作用特点
教学内容
一、镇痛药的概念及药物分类
二、阿片受体激动药
㈠ 吗啡(morphine)
⒈药理作用
①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呼吸抑制等②平滑肌兴奋作用③心血管系统
⒉作用机制:阿片受体亚型和特性
⒊临床应用:①镇痛 ②心源性哮喘 ③止泻
⒋不良反应
⒌禁忌症
㈡ 可待因(codeine)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㈢ 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丁(dolantin)、麦啶(meperidine)的药理作用(中枢、平滑肌、心血管)、临床应用(镇痛、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不良反应(成瘾)。
㈣ 美沙酮、喷他佐辛及延胡索乙素和罗痛定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㈤ 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naloxone)与纳曲酮(自学)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⒉吗啡与度冷丁比较有何异同?
⒊可待因为什么只用于剧烈班干咳或伴有胸痛的干咳?
⒋吗啡中毒指征是什么?如何抢救吗啡中毒?
第十四章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掌握:常用药物——左旋多巴的作用特点和应用。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熟悉:抗帕金森病药的分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胆碱酯酶抑制药和M 受体激动药的作用特点
教学内容
⒈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⒉抗帕金森病药的分类
⒊拟多巴胺药——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⒋阿尔茨海默病的特点和主要病理特征
⒌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Tacrine)、加兰他敏(Galantamine)、石杉碱甲(Huperzine A)等的药理作用特点。
第十六章 利尿药
掌握:各类利尿药的药理作用、作用部位、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
㈠ 利尿药(diuretics) 的分类及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⒈分类三类,即高、中、低效能利尿药。
⒉复习利尿药(diuretics)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㈡ 常用利尿药
⒈高效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 、依他尼酸(etacrynic acid) 、布美他尼(bumetanide)
⑴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作用部位、作用方式、作用特点及对电解质的影响
②扩张血管
⑵体内过程
⑶临床应用急性肺水肿(pulmonary edema)和脑水肿(cerebral edema);其他严重水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高钙血症;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⑷不良反应水与电解质失衡;耳毒性;高尿酸血症等
⒉中效利尿药:噻嗪类(thiazides) 具有利尿作用、抗利尿作用、降压作用。利尿机制为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用于水肿、高血压病及肾性尿崩症。不良反应是电解质紊乱、代谢变化、过敏反应。
⒊低效利尿药:保钾利尿药
螺内酯(spironolactone, 安体舒通, antisterone)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与醛固酮竞争受体, 拮抗醛固酮的作用利尿。氨苯蝶啶(triamterene) 通过阻滞Na+的再吸收利尿。主要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高、中效利尿药对血钙的影响有何异同?
⒉高、中效利尿药引起低血钾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
掌握:第一线抗高血压药:利尿药、ACEI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AT1 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抗高血压应用原则。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 受体)拮抗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与应用。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熟悉:抗高血压药的分类。经典抗高血压药如可乐定、硝普钠、哌唑嗪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的特点。氯沙坦的作用特点。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方式
了解: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新概念。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化学结构与分类。常用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特点。
教学内容
一、高血压的分类、诊断标准与危害;血压的调节机制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原理。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The classific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三、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
㈠ 利尿药
利尿药初期降压机制: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长期降压:细胞内低钠。噻嗪类利尿药是利尿降压药中最常用的一类,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
㈡ 钙拮抗药
1 Ca2+的生理意义及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 的基本概念
2 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3 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方式(自学)
4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对心肌的作用:负性肌力作用(Negative inotropic effects),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dromotropic effects)。
对平滑肌的作用:血管平滑肌舒张及其他平滑肌如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也有松弛作用。
抗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作用。
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增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血小板活化。
对肾脏功能的影响:能增加肾血流。
5 临床应用
高血压(hypertension):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钙通道阻滞药。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对各型心绞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疗效最佳;稳定型心绞痛三代钙通道阻滞药均可使用;不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疗效较好。
心律失常(arrhythmi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后除极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有良好效果。
脑血管疾病
其他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等。
6.不良反应
㈢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阿替洛尔、卡维洛尔
①降压机制及特点:阻断心脏β1 受体,减少心输出量;阻断肾小球旁器的β1 受体,抑制肾素分泌; 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β2 受体,抑制其正反馈作用;阻断中枢β受体,发挥中枢降压作用;改变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
②体内过程。
③临床应用:轻、中度高血压,高血压伴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者,高肾素型高血压。
④不良反应。
㈣ 血管紧张素I 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captopril)、依那普利(enalapril)。
①降压机制:抑制ACE 活性,减少整体AngⅡ的形成;抑制ACE 活性,减少局部AngⅡ的形成;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②临床应用: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中、重度高血压,顽固性心衰。
③不良反应:低血压,咳嗽,高血钾,缺锌,对胎儿发育影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losartar)、缬沙坦。
①作用机制、降压作用特点: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不影响缓激肽降解;对ATⅡ效应的拮抗作用更完全。
②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㈤ 其他类降压药
⒈交感神经抑制药
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可乐定、莫索尼定的体内过程,降压机制,降压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⒉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肼屈嗪(hydralazine,肼苯哒嗪)、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的降压特点。
⒊ α1 受体阻断药:哌唑嗪(prazosin) 选择性阻断α1 受体,对α2 受体无影响,仍能通过负反馈抑制递质的释放,故降压的同时
伴有心率加快。适于各型高血压病。
㈥ 新型抗高血压药物(自学)
㈦ 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新概念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β受体阻断药治疗高血压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新型中效利尿药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的药理学基础?
第一线抗高血压药有哪些?举例说明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ACEI 和AT1 受体拮抗药治疗高血压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ACEI 与AT1 受体拮抗药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钙拮抗剂从哪些角度治疗高血压?或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掌握:常用抗心绞痛药药理作用或抗心绞痛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抗心绞痛药物的分类。
熟悉:硝酸酯类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联合用药的优、缺点和应用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⒈概述
①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血氧的供需失衡、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②影响心肌供氧及耗氧的主要因素:心肌的基本代谢、心室壁肌张力(myocardial wall tension)、射血时间、心率(heart rate)、心肌收缩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③心绞痛的分类: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s angina pectoris)。
⒉抗心绞痛药物的分类:硝酸酯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
⒊硝酸酯类——硝酸甘油(nitrolycerin)
①抗心绞痛作用及作用机制:使容量血管扩张,降低心脏前负荷,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及容量;明显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及狭窄的冠状血管以及侧枝血管;改善冠脉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流量; 增加心内膜下层的血液供应。
②临床应用: 各种类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呼吸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③体内过程。
④不良反应:血管反应,高铁血红蛋白症,耐受性。
⒋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⑴抗心绞痛作用及作用机制:阻断心脏β1 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增加心内膜缺血区供血;促进氧自血红蛋白的解离,增加心肌供氧。
⑵临床应用:对伴有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的稳定型心绞痛尤为适用,而变异型心绞痛不宜应用。常与硝酸酯类联合应用,可互相取长补短。
⑶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⑷硝酸酯类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联合应用的优、缺点,理论依据和应用注意事项。
⒌钙拮抗药:硝苯地平(nifedipine)、维拉帕米(verapamil)、地尔硫卓(diltiazem)。
⑴抗心绞痛作用及作用机制
⑵临床应用:变异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亦适用于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伴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者。
⑶钙拮抗药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相比的优点,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联合应用的优点和适应症。
第十九章 抗心力衰竭药
掌握:强心苷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 受体)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熟悉:治疗CHF 药物的分类。
了解:其他治疗CHF 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教学内容
㈠ 复习CHF 的病理生理学。
㈡ 治疗CHF 药物的分类
㈢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S)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⒈化学结构与分类
⒉药理作用与应用
⑴基本药理作用:阻止AngⅡ的生成及其作用;保存缓激肽的活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阻止心血管病理性重构。
⑵临床应用:治疗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
⑶不良反应: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钾;低血糖;肾功能损伤;胎儿畸形;血管神经性水肿;含-SH 化学结构的ACE 抑制药的不良反应。
3.常用ACE 抑制药的特点:卡托普利(captopril) ,依那普利(enalapril),赖诺普利(lysinopril),苯那普利(benazapril),福辛普利(fosinopril)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 受体)拮抗药
⒈基本药理作用与应用:与ACE 抑制药比较,具有作用专一的特点。与ACE 抑制药有相似的抗高血压作用,又能减轻心脏的后负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防治心血管重构,有利于提高抗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⒉常用的AT1 受体拮抗药:氯沙坦(losartan) 、缬沙坦等的特点。
(四)复习利尿剂及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重点提出醛固酮拮抗药和β受体阻断药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发挥的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五) 强心苷类:
地高辛(digoxin)、洋地黄毒苷(Digitoxin)、毛花苷丙(Lanatoside C)、
毒毛花苷K(Strophanral K)
⒈体内过程
⒉药理作用
⑴对心脏的作用
①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及特点;减慢心率作用;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⑵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⑶利尿作用(diuresis)。
⑷对血管的作用。
⒊临床应用
⑴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其疗效存在差异。
⑵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⒋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㈤ 简单介绍其他治疗CHF 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1. ACEI 和AT1 受体拮抗药治疗高血压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2.ACEI 与AT1 受体拮抗药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3. 如何防治疗强心苷所致心脏毒性?
4. 强心苷为什么只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
5. 强心苷减慢心率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6. 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7. 强心苷治疗房颤、房扑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8. β受体阻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
掌握:奎尼丁(Quinidine)、利多卡因(lidocaine)、胺碘酮(amiodarone)、维拉帕米(Verapamil)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苯妥英钠(Phenytoin)、美西律(Mexiletine)、妥卡尼(Tocainide)、氟卡尼(Flecainide)、普罗帕酮(Propafenone)的作用特点。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分类
教学内容
㈠ 复习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background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㈡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折返(reentry),自律性(autorhythmicity)增高,后除极(after depolarization),基因缺陷,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假说。
㈢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消除折返。
㈣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应用(The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nti-arrhythmic drugs.)
⒈ 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又可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 类、Ⅰb 类、Ⅰc 类。Ⅰa 类奎尼丁(quinidine) 用于房性、室性及房室结性心律失常。Ⅰb 类利多卡因(liduocaine)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Ⅰc 类普罗帕酮(propadenone) 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⒉ Ⅱ类药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 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
⒊ Ⅲ类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amiodarone) 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⒋ 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维拉帕米(verapamil)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⒌其他类:腺苷(adenosine)用于迅速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试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第二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风湿病药与抗痛风药
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和共性;布洛芬、舒林酸、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双氯酚酸、吡罗昔康和保泰松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⒈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与作用原理。
⑴抗炎作用 ⑵ 镇痛作用 ⑶ 解热作用
⒉环氧酶的类型及其作用
⒊水杨酸类-阿司匹林(aspirin)
⑴化学结构
⑵体内过程
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①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② 影响血小板功能
⑷不良反应
⒋苯胺类: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
⒌吡唑酮类:保泰松和羟基保泰松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⒍其它抗炎有机酸类:吲哚美辛(indomethacin)、舒林酸、甲芬那酸,氯芬那酸,双氯酚酸、布洛芬和吡罗昔康的抗炎作用和不良反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第二十四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掌握:H1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H2 受体阻断药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⒈组胺(histamine)的生理效应。
⒉组胺H1 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抗外周组胺H1 受体效应;中枢作用等)、临床应用(变态反应性疾病、晕动病及呕吐)及不良反应。
⒊几种组胺H1 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等的作用比较。
⒋组胺H2 受体阻断药替丁类的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临床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
第二十六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糖皮质激素的体内过程、用法及疗程、禁忌症。糖皮质激素的构效关系。
了解: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
教学内容
一、简介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
三、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㈠体内过程
㈡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⒈生理效应
⑴对代谢的影响
①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分解、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②蛋白质代谢:加速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
③脂肪代谢:大剂量长期使用可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并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
④核酸代谢
⑤水和电解质代谢:有一定的保钠排钾作用。
⑵允许作用
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抗炎作用的特点及抗炎机制
(2)免疫作用与抗过敏作用
(3)抗休克作用
(4)其他作用 退热作用;血液与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骨骼。
㈢ 临床应用
替代疗法、严重感染或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抗休克治疗、血液病和局部用药。
㈣不良反应
⒈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并发症; 诱发或加重感染;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等;其他(癫痫、精神失常等)。
⒉停药反应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
㈤禁忌症
㈥用法及疗程:
大剂量突击疗法;大剂量冲击疗法;一般剂量长期疗法(每日给药法;隔日给药法);小剂量替代疗法。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特点有哪些?
⒉为什么对于小儿和老年人要慎用糖皮质激素?
⒊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⒋如何防治糖皮质激素所致停药反应?
⒌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中毒性休克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十七章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掌握: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磺酰脲类药理作用、用途,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了解: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内容
一、简介糖尿病分型
二、胰岛素(insulin)
⑴药理作用: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及心血管的影响。
⑵作用机制
⑶体内过程及胰岛素分类
⑷临床应用:IDDM, NIDDM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合并重读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细胞内缺钾者。
⑸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低血糖症;胰岛素抵抗、肌肉萎缩
三、口服降血糖药
㈠胰岛素增敏药:即噻唑烷酮类化合物(thiazlidinediones),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环格列酮、恩格列酮等
⒈药理作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对Ⅱ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改善胰岛B 细胞功能。
⒉作用机制 (自学)
⒊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Ⅱ型糖尿病
⒋不良反应
㈡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等。
⒈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⑴降血糖作用
①刺激胰岛B 细胞释放胰岛素
②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③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⑵对水排泄的影响
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⒉体内过程:各代药物的药代作用特点
⒊临床应用:糖尿病、尿崩症
⒋不良反应
㈢双胍类
㈣其他类
⒈阿卡波糖(acarbose):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合用科降低并热的餐后血糖。
⒉瑞格列奈(repaglinide):适用于2 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也可服用,且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如何区别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与酮症酸中毒所致昏迷?
⒉胰岛素耐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
⒊磺酰脲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第二十八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掌握:硫脲类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及调节;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β 受体阻断药的抗甲状腺作用及应用。
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用途。
教学内容
⒈甲状腺激素
⑴甲状腺激素T3、T4的生物合成,储存,分泌与调节。
⑵甲状腺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⒉抗甲状腺药
⑴硫脲类的分类、药理作用及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⑵碘及碘化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⑶放射性碘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⑷β受体阻断药的的抗甲状腺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重症甲亢及甲亢危象首选什么药?硫脲类作为辅助治疗时应用选哪种药?为什么?
⒉硫脲类治疗甲亢时,用药早期为什么会出现甲状腺肿大?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掌握: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茶碱、M 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肥大细胞膜稳定药的作用、应用。
熟悉:可待因、喷托维林,苯佐那酯等镇咳药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㈠平喘药
⒈支气管扩张药
⑴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的平喘作用及其原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⑵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salbutamol,舒喘灵)、特布他林(terbutaline,博利康尼,间羟舒喘灵,叔丁喘宁)、克仑特罗(clenbuterol,氨哮素,克喘素)、福莫特罗(formoterol)的平喘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⑶氨茶碱(aminophylline)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⑷异丙托品(ipratopine)平喘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⒉抗炎性平喘药——肾上腺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的平喘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⒊抗过敏平喘药——色甘酸二钠(cromolyn sodium)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㈡镇咳药
⒈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左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喷托维林(pentoxyverine, 咳必清)的镇咳作用、临床应用。
⒉外周性镇咳药——苯佐那酯(benzonatate,tessalon,退嗽))的镇咳作用与临床应用。
㈢祛痰药性
⒈粘液分泌促进药——祛痰药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的祛痰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⒉粘痰溶解药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 )、溴已新(bromhexine,必漱平)的溶痰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平喘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第三十三章 消化系统药物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理和用药原则。抗酸药的特点与应用原则,各种抑制胃酸分泌药的作用机理,主要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
了解:粘膜保护剂和抗幽门螺旋菌药的药理和临床应用。 止吐药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的作用及应用。
熟悉:酚酞、硫酸镁、液体石蜡的作用、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药(参见抗组胺药)、粘膜保护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的作用、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止吐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止泻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掌握:肝素及香豆素类、链激酶、尿激酶,维生素K的作用和应用及不良反应;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 的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
了解:低分子量肝素的作用与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及应用;噻氯匹啶、双嘧达莫的作用及应用。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及应用。右旋糖酐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内容
㈠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与纤溶(fibrinolysis)过程的生理和病理生理。
㈡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
⒈肝素(heparin)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低分子肝素的特点。
⒉香豆素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
⒊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
⒋抗血小板药的作用机制及用途。
㈢促凝血药维生素K(vitamine K)的药理作用、应用。
㈣抗贫血药——铁剂、叶酸(folic acid)及维生素B12 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点。
㈤造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生白能))的作用与应用。
㈥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detran)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肝素及口服抗凝血药的作用机理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掌握: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化疗指数、抗菌药、抗生素、MBC、MIC、PAE概念,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机制,耐药性概念
了解:药物及病原微生物三者关系
熟悉:抗菌药产生耐药方式
教学内容
⒈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抗菌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⒉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和抗菌后效应(PAE)的概念。
⒊抗菌药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影响叶酸和核酸代谢
⒋细菌耐药性
⑴耐药性(resistance)的概念
⑵细菌产生耐药的方式或生化表现
产生灭活酶;降低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结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改变代谢途径。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何为抗菌后效应,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⒊请说出化疗指数与治疗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掌握:β-内酰胺类的作用机制;青霉素G 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四代头孢菌素特点及用途;。
熟悉:细菌对β-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合成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内容
㈠β-内酰胺类的分类
㈡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
⒈抗菌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浆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造成菌体的死亡
⒉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①产生水解酶②酶与药物牢固结合③PBPS 的改变④改变菌膜通透性⑤增加药物外排⑥缺乏自溶酶
㈢青霉素类
⒈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 G)
来源及化学;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⒉耐酶青霉素类: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等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⒊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ycillin) 的抗菌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⒋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哌拉西林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主要临床应用和应用注意事项。
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四代
⒉比较四代头孢菌素的异同
⒊四代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及代表药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羧苄西林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依据是什么?
⒉如何防治青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
⒊试比较四代头孢菌素的异同?
⒋请说出青霉素G 治疗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药理学依据。
第三十八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掌握: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的共同特点;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熟悉:耐药机制,其它药物特点。
教学内容
㈠氨基苷类抗生素共性
⒈抗菌作用
⒉抗菌作用机制: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全过程而杀菌。
⒊耐药机制:细菌产生钝化酶;膜通透性改变和靶位的修饰。
⒋体内过程
⒌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反应。
㈡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⑴链霉素(streptomycin)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⑵庆大霉素(gentamicin)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⑶阿米卡星(amika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 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青霉素与链霉素联合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依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⒉如何防治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⒊氨基苷类抗生素引起神经肌肉麻痹的原因是什么?
⒋氨基苷类抗生素能否采取口服给药途径,为什么?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
掌握:红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菌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熟悉: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万古霉素作用及用途。
教学内容
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化学结构的分类、抗菌作用及机制
⑵红霉素(erythromycin)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⑶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和克拉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⒉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林可霉素(lincomycin )及克林霉素(clindamycin) 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⒊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vancomycin)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4 四环素类抗生素
⑴四环素(tetracycline)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⑵多西环素(doxycycline) 和米诺环素(minocycline)的抗菌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5.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青霉素能否与大环内酯类联合?为什么?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为什么首选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什么是二重感染,常见于哪些患者?主要表现是什么?如何治疗?
多西环素代替四环素治疗敏感菌感染的依据是什么?
第四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掌握:氟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磺胺药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TMP 的作用机制、与磺胺组成复方制剂的依据。
教学内容
(一)喹诺酮类
⒈喹诺酮类药物的简史、来源及化学
⒉氟喹诺酮类抗菌作用
⒊作用机制作用于DNA 回旋酶的A 亚基,阻碍细菌DNA 的合成而杀菌,也可通过对拓扑异构酶IV 的抑制而干扰DNA 的复制。、细菌耐药性、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
⒋临床应用泌尿生殖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与伤寒。
⒌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软骨损害。
⒍常用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nor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xacin)等的特点。
㈡磺胺药
⒈化学及分类
⒉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⒊常用药——SD、SMZ等的特点
㈢其他合成的抗菌药
TMP 的作用机制、与磺胺组成复方制剂的依据。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第四代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比较有什么不同?
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什么药,为什么?
⒊复方SMZ由哪两种药物组成,组成复方制剂的依据及优点是什么?
第四十一章 抗结核病
掌握: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的抗菌作用、用途及其不良反应;抗结核药应用原则。
了解:其他抗结核药的特点;抗麻风药主要作用
教学内容
⒈结核病的危害
⒉抗结核病药的分类
⒊异烟肼(isoniazid; 雷米封、rimifon)抗结核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⒋利福平(rifampin,rifampicin)抗结核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⒌利福定、乙胺丁醇(ethambutol)、链霉素、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的抗结核作用特点、主要不良反应。
⒍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⒈异烟肼为什么作为各型结核的首选药?
⒉抗结核药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熟悉:抗真菌药分类;齐多夫定、扎西他宾、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的作用及用途
了解:各药特点
教学内容
1.抗真菌药
⑴抗生素类: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的抗真菌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⑵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flu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的抗真菌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⑶其他类:特比萘芬(terbinafine)、氟胞嘧啶(flucytosine) 的抗真菌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2. 抗病毒药:碘苷、阿昔洛韦(aciclovir)、利巴韦林(ribavirin, 病毒唑)、阿糖腺苷(vidarabine)、齐多夫定、金刚烷胺的抗病毒作用及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掌握:常用抗肿瘤药作用机制;主要适应症和毒性反应
熟悉: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与肿瘤化疗的关系
了解:抗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⒈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和化疗药物作用关系
⒉抗恶性肿瘤要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⒊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⑴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阿糖胞苷(Ara-C)、6-巯嘌呤(6-MP)
⑵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长春碱类(VLB)、紫杉醇类(taxol)
⑶嵌入DNA 干扰转录过程的药物:蒽环类药
⑷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氮芥(HN2)、环磷酰胺(CTX)、顺铂(DDP)等
⑸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⒊抗恶性肿瘤药物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耐药性;联合应用;毒性反应。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思考题
抗恶性肿瘤药按作用机理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四、学时分配(四号黑体)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
章节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部分 | 药理学总论 | 12 |
第二部分 |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 12 |
第三部分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12 |
第四部分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12 |
第五部分 | 内脏激素系统药物 | 12 |
第六部分 | 化疗药物 | 12 |
五、教学进度(四号黑体)
表3:教学进度表(五号宋体)
周次 | 日期 | 章节名称 | 内容提要 | 授课时数 | 作业及要求 | 备注 |
1-2 | 药理学总论 |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 12 | 背诵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3-5 |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 乙酰胆碱、肾上腺素两类药物 | 12 | 背诵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6-8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以神经递质为中心的神经精神类药物 | 12 | 背诵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9-11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高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相关药物 | 12 | 背诵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14 | 内脏激素系统药物 | 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相关药物及消化呼吸系统药物 | 12 | 背诵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4-17 | 化疗药物 | 抗菌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 | 12 | 背诵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杨宝峰 主编,《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第九版
Katzung B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12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US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2012
杨世杰主编. 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杨藻宸主编. 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
Hardman JG, Limbird LE.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Tenth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y, New York, 2001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部分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相应的教学预习和问题思考。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为主要的教学活动。
1. 讲授法:如何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如“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围绕基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案例教学法:以药物发现为主线,开展讲授、讨论交流。
4.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拓展知识面。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考核要点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1 | 基本知识 | 理论考核 |
课程目标2 | 基本知识融会贯通 | 理论考核 |
课程目标3 | 基本知识拓展 | 理论考核 |
(二)评定方法(小四号黑体)
1.评定方法
《药理学(四)》共4学分,共计72学时。
分数占比
总分 | 慕课 | 期中 | 期末 |
100 | 10 | 40 | 50 |
说明:慕课占总分的10%。成绩由中国大学MOOC网站系统自动给出,系综合了6个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之后的总分。
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五号宋体)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 平时 | 期中 | 期末 | 总评达成度 |
课程目标1 | 50% | 50% | 50% | (例:课程目标1达成度={0.3x平时目标1成绩+0.2x期中目标1成绩+0.5x期末目标1成绩}/目标1总分。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 |
课程目标2 | 40% | 40% | 40% | |
课程目标3 | 10% | 10% | 10% |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 评分标准 |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60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不合格 | |
A | B | C | D | F | |
课程 目标1 | 很好的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 较好的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 基本能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 初步能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2 | 很好的融会贯通药理学基本知识 | 较好的融会贯通药理学基本知识 | 基本能进行融会贯通药理学基本知识 | 初步能进行融会贯通药理学基本知识 | 不能融会贯通药理学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3 | 很好的以药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较好的以药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基本能以药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初步能以药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不能能以药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