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天然产物苗头化合物的高效发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22浏览次数:1789

报告题目:天然产物苗头化合物的高效发现

报 告 人:张秀莉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00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二期云轩楼2301室 

报告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自2007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围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开展相关研究。针对物质成分和药效活性两个重点问题,发展了标准化强、普适性高的高效分离技术和高通量、无标记的靶点活性筛选技术,逐渐形成了特色与成效并存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体系。总计发表SCI文章72篇,SCI他引总频次718(H-index=18),参与撰写英文专著的一章,中文专著的二章。2012年获得科学院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表的文章曾获“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学术论文”二、三等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项,PCT专利1项,其中11项已获得中国授权,1项获美国授权。承担和参加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十余个项目。
报告摘要:
以中药为核心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发现中苗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但天然产物的成分及其复杂,含有成百上千种化合物。因此要想知道哪些物质在哪些靶点发挥了药效作用,首先需要分离技术的支撑。张秀莉研究员依托自身在色谱分离理论、分离技术的研究基础,针对天然产物样品分离和表征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在复杂体系的系统分离方法学、纯化分离方法学,天然产物样品库、正交二维液相色谱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初步解决了天然产物中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制备问题,从而避免了活性只能停留在提取物或者组分阶段,无法获得活性化合物信息的问题。
天然产物苗头化合物的高效发现还需要依赖于活性筛选技术。张秀莉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无标记细胞表型筛选的天然产物作用靶点研究。针对天然产物的成分复杂、弱活性、多靶点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天然产物的活性评价流程,开展了400个组分的5000多次的靶点活性评价,已发现具有游离脂肪酸受体(FFA)、内皮素受体(ET)、β-肾上腺素受体、大麻素受体(CB)、GPR35孤儿受体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和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