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卒中风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而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存在明显的用药痛点,如患者依从性差、剂量易出错,甚至可能因漏服导致血栓事件。以阿哌沙班(Apixaban)为例,虽作为直接Xa因子抑制剂疗效明确,但其每日多次的片剂给药方式限制了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如何构建一种长效、安全的递送系统,成为当前抗凝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日,苏州大学药学院曹青日教授课题组联合苏州大学附属一院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在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5 IF: 13.3)上发表研究论文,创新性地开发了阿哌沙班长效PLGA微球,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从“即时释放”到“持续缓释”的转化。研究团队采用微流控技术结合S/O/W双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的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优化,获得高载药量的稳定配方。利用分子模拟首次揭示,阿哌沙班与PLGA 50/50材料间存在强氢键作用,成功将原本快速释放的PLGA 50/50转变为长效缓释载体。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显示血药浓度平稳维持,动物模型中抗凝效果持续显著,且生物相容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
该研究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方面:(1)技术突破:通过材料-药物相互作用的重编程,解决了PLGA 50/50缓释能力差的技术瓶颈,为长效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2)临床转化潜力:微球制剂可大幅减少给药频率(从每日2次延长至单次注射维持数周),显著提升房颤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卒中风险。(3)跨学科方法:结合分子模拟、微流控技术和药理验证,为复杂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建立了标准化研究范式。这项成果为房颤相关卒中的长期防控提供了更优解,未来若进入临床,或将改变现有抗凝治疗格局。
苏州大学药学院曹青日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刘雪爱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曹青日,苏州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2004年获韩国江原国立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新型纳米和缓控释制剂研发。以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学术和产业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新药/仿制药开发、项目管理及运作经验。完成和在研药物递送领域(如基因载体、长效微球、脂质体、缓控释制剂)的产业化项目30多项。主导研发的9个医药品成功上市,1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二期,2个脂质体和微球产品进入放大生产,10个微球、脂质体、siRNA脂质纳米粒及纳米乳泡沫剂项目完成处方工艺和动物药效评价,并验证其商业化可行性。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多篇,拥有授权专利18项。其中微纳米药物递送领域的实效授权发明专利9项,已转让1项,待转让8项。获中国医药城第六批“113人才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项目、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等。
第一作者
刘雪爱,2024年苏州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长效微球制剂研究,目前就职于山东辰欣药业,从事固体仿制制剂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Xue-Ai Liu, Yaseen Hussain, Jiawen Wang, Ping Xia, Xiang-Xiang Huang, Ming-Wei Huo, Ling-Zhi Shia, Jing-Hao Cui, Beom-Jin Lee, Renyu Huang, Yujin Ji, Minggang Wei, Qing-Ri Cao.Engineering Long-Acting apixaban loaded PLGA microsphe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caus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 DOI:10.1016/j.cej.2025.164321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