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 Biopharmaceutics & Pharmacokinetics | 课程代码 | PHAR1067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程 | 授课对象 | 药学专业 |
学 分 | 2.5 | 学 时 | 36 |
主讲教师 | 修订日期 | 2021.06 | |
指定教材 |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学科全貌的入门介绍,使学生能够对本学科形成整体认识,了解学科的研究领域和主要问题,熟悉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产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科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二)课程目标: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是一门系统地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根据药学学科的发展要求,着重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精简冗长的数学公式的推导,详细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开发。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全面的框架性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熟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理解,体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应用,从而提升其学科认同度,产生相应的研究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1:
1.1通过学习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1.2通过对口服药物吸收和非口服药物吸收的学习,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掌握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掌握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
1.3通过对药物分布、代谢、排泄的学习,掌握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熟悉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进一步提升与制剂设计相关性的理解;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掌握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目标2:
2.1通过对药物动力学概述的学习,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掌握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了解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熟悉隔室模型的判别;掌握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掌握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培养学生利用不同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的能力。
2.2 掌握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了解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
2.3 学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掌握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理解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学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课程子目标 | 对应课程内容 | 对应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 | 1.1通过学习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 了解生物制药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对生物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
1.2通过对口服药物吸收和非口服药物吸收的学习,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掌握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掌握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通过对药物分布、代谢、排泄的学习。 |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 具有一定的新药研发能力,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能力、药物制剂基本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 |
1.3掌握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熟悉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进一步提升与制剂设计相关性的理解;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掌握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药物分布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第六章 药物排泄 | 掌握药物及制剂的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新药研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 | |
课程目标2 | 2.1通过对药物动力学概述的学习,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掌握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了解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熟悉隔室模型的判别;掌握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掌握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培养学生利用不同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的能力。 |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 具有一定的新药研发能力,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能力、药物制剂基本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
2.2 掌握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了解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 |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 掌握实验结果的归纳、整理、分析方法; | |
2.3 学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掌握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理解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学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具有一定的新药研发能力,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能力、药物制剂基本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
(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及开放选修课程按照本科教学手册中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要求填写“对应毕业要求”栏。)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教学目标
一、掌握省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二、了解生物药剂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2.教学重难点
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二、生物药剂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3.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理解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教学目标
掌握药物的膜转运机制与胃肠道吸收
掌握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了解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教学重难点
药物的转运机制及胃肠道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3.教学内容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转运体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与制剂因素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
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BCS的其他应用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制剂学研究方法
生物膜转运体细胞模型
体外吸收实验
在体动物实验
整体动物实验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药物的转运机制及其特点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BCS的分类及依据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1.教学目标
掌握不同非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
掌握影响非口服给药途经药物吸收的因素
熟悉非口服给途径的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
注射给药的部位与吸收途径
各种途径给药的优点
3.教学内容
注射给药
注射部位与吸收途径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肺部给药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药物粒子在肺部的运行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肺部给药的研究方法
皮肤给药
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鼻腔给药
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鼻粘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口腔黏膜给药
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口腔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直肠给药与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眼的结构与生理
药物眼部吸收的途径
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注射给药的部位与吸收途径
肺部给药的特点
皮肤给药的途径和优点
鼻腔给药的优点
口腔黏膜给药的优点
第四章 药物分布
1.教学目标
掌握药物分布的相关概念和影响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掌握不同组织的药物分布特点。
了解药物分布与制剂设计的相关性
2.教学重难点
影响分布的因素
血脑屏障的基本概念及提高药物脑分布的方法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3.教学内容
概述
组织分布与药效
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药物蓄积与药效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生物膜
表观分布容积
影响分布的因素
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药物的脑分布
脑脊液
脑屏障
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
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
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药物的胎儿分布
胎儿的血液循环与胎盘构造
胎盘的药物转运
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
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评价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药物的蓄积及产生的原因
表观分布容积的基本概念
影响分布的因素
血脑屏障的基本概念及提高药物脑分布的方法
微粒给药系统中微粒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1.教学目标
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
掌握影响代谢的因素
2.教学重难点
首过效应、肝提取率、肝清除率的基本概念
药物代谢的作用
药物的Ⅰ相代谢和药物的Ⅱ相代谢
3.教学内容
概述
药物代谢的定义
首过效应
肝提取率和肝清除率
药物代谢的作用
药物的Ⅰ相代谢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药物的Ⅱ相代谢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磺基结合反应
甲基化结合反应
乙酰基结合反应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生理因素
病理因素
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其他因素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法
体内法
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个体化用药和药物毒性的预测
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与药物代谢酶密切相关的转运体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首过效应、肝提取率、肝清除率的基本概念
药物代谢的作用
药物的Ⅰ相代谢和药物的Ⅱ相代谢包含的反应
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的基本概念
新药研发中药物代谢研究的作用
药物代谢与前体药物的设计
第六章 药物排泄
1.教学目标
一、掌握药物排泄的相关概念
二、掌握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
2.教学重难点
药物肾排泄的机理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3.教学内容
药物的肾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清除率
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药物的胆汁排泄
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肠肝循环
研究药物胆汁排泄的方法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药物从乳汁排泄
药物从唾液排泄
药物从肺排泄
药物从汗腺和毛发排泄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疾病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肾清除率的基本概念
肠肝循环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1.教学目标
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参数
2.教学重难点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药物动力学模型及药物动力学参数基本概念
3.教学内容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药物动力学模型
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隔室模型理论的定义及划分
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概念
第八章 单室模型
1.教学目标
掌握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时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掌握静脉注射时尿药排泄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2.教学重难点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掌握残数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3.教学内容
静脉注射给药
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尿药排泄的经时变化
静脉滴注给药
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负荷剂量
血管外给药
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尿药排泄的经时变化
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关系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速率法和亏量法的优缺点
残数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稳态血药浓度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 多室模型
1.教学目标
掌握二室模型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了解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熟悉隔室模型的判别
2.教学重难点
模型的建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3.教学内容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模型的建立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模型的建立
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模型建立
滴注期间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滴注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模型的建立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模型的建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1.教学目标
掌握单室模型多剂量给药的相关概念和计算公式。
了解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的过程
熟悉药物蓄积与血药浓度的波动
2.教学重难点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负荷剂量计算
3.教学内容
单室模型
静脉注射给药
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血管外给药
二室模型
静脉注射给药
血管外给药
叠加法预测血药浓度
体内药量的蓄积与血药浓度的波动
体内药量的蓄积
血药浓度的波动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负荷剂量、蓄积系数、波动百分数、波动度及血药浓度变化率的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教学目标
掌握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掌握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2.教学重难点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Michaelis-Menten方程
3.教学内容
概述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产生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原因
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Michaelis-Menten方程
具米氏非线性消除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的识别
米氏非线性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特殊过程引起的非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血浆蛋白结合引起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自身酶活性调控引起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米氏方程及方程中参数的意义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1.教学目标
掌握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熟悉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了解矩量法研究体内吸收过程
2.教学重难点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3.教学内容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生物半衰期
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
绝对生物利用度
代谢分数
稳态浓度与达坪分数
矩量法研究体内吸收过程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零阶矩、一阶矩及平均滞留时间的基本概念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
掌握给药方案的基本方法
掌握治疗药物的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了解群体药物动力学
2.教学重难点
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治疗药物监测的基本概念、临床意义及指征
3.教学内容
给药方案设计
概述
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特殊生理和病理状况下给药方案调整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
治疗药物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应用
群体药物动力学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临床应用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治疗药物检测的基本概念、指征及临床意义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
掌握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了解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
2.教学重难点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基本概念
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质量评价
3.教学内容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新药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
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基本概念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生物利用度研究基本要求及研究方法
影响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因素
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
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生物等效性分析实例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
研究特点和设计要求
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设计
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质量评价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基本概念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1.教学目标
熟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时辰药物动力学、生物技术药物与手性药物动力学
了解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
2.教学重难点
药物动力学的模型和应用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3.教学内容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概述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
生理药物动力学与体内体外外推的联合应用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药效动力学模型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联
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模型
时辰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机制
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时辰药物动力学的应用
生物技术药物与手性药物动力学
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
手性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4.教学方法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了解药物动力学的模型的概念,举出其应用实例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 生物药剂学概述 | 2 |
第二章 | 口服药物的吸收 | 4 |
第三章 |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 4 |
第四章 | 药物分布 | 4 |
第五章 | 药物的代谢 | 2 |
第六章 | 药物排泄 | 2 |
第七章 | 药物动力学概述 | 2 |
第八章 | 单室模型 | 4 |
第九章 | 多室模型 | 2 |
第十章 | 多剂量给药 | 2 |
第十一章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1 |
第十二章 | 统计矩分析 | 1 |
第十三章 |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 2 |
第十四章 |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 2 |
第十五章 |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2 |
五、教学进度
表3: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期 | 章节名称 | 内容提要 | 授课时数 | 作业及要求 | 备注 |
1 |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
| 2 | 理解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 ||
1 |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
| 4 |
| ||
2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
| 4 |
| ||
2-3 | 第四章 药物分布 |
| 4 |
| ||
3 |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
| 2 |
| ||
4 | 第六章 药物排泄 |
| 2 |
| ||
5 |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
| 2 |
| ||
6 | 第八章 单室模型 |
| 4 |
| ||
7 | 第九章 多室模型 |
| 2 |
| ||
7 |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
| 2 | 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负荷剂量、蓄积系数、波动百分数、波动度及血药浓度变化率的基本概念 | ||
8 |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 1 |
| ||
8 |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
| 1 |
| ||
8 |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
| 2 |
| ||
9 |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
| 2 |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基本概念 | ||
9 |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 2 | 了解药物动力学的模型的概念,举出其应用实例 |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平其能.药剂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朱家壁.现代生物药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刘建平.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魏树礼,张强.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大部分课程以讲授法进行,部分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教学预习和问题思考。课堂教学以师生研讨、学生展示为主要的教学活动。
讲授法:如何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如“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围绕“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进行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案例,围绕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主动分析、研讨。
实验法:通过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加深对学科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考核要点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1 | 1.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2.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 3. 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随堂测试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2 | 1.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隔室模型的判别;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 2.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 3.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掌握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 随堂测试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 平时 | 期中 | 期末 | 总评达成度 |
课程目标1 | 10% | 30% | 60% | (例:课程目标1达成度={0.3x平时目标1成绩+0.2x期中目标1成绩+0.5x期末目标1成绩}/目标1总分。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 |
课程目标2 | 10% | 30% | 60% | |
课程目标3 | 10% | 30% | 60% |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 评分标准 |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60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不合格 | |
A | B | C | D | F | |
课程 目标1 | 完全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较好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基本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较差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没有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工作,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药物转运机制,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药物、剂型及制剂因素;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课程 目标2 | 完全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隔室模型的判别;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掌握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 较好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隔室模型的判别;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 基本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隔室模型的判别;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 较差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隔室模型的判别;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 没有掌握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单室模型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计算方法,多室模型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隔室模型的判别;多剂量给药相关基本概念,药物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内容;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米氏动力学方程,统计矩的基本概念和药动学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给药方案设计、治疗药物的检测和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新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利用度基本要求、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