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解剖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atomical Physiology

-Human Anatomy part

课程代码

PHAR1007PHAR1134BSDC1014

课程性质

大类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

护理、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学、生命科学(巴斯德)英才班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学   分

4.0

学   时

4539+6

主讲教师

王悦

修订日期

2021616

指定教材

吕广明等编著,《人体解剖学》,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人体解剖结构等基本医学知识,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实验室模型多重感官刺激加强记忆,让学生懂得医学知识的真正意义,并努力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培养真正的科学人才!

(二)课程目标:

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学习了解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其特点是按照系统来讲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主要功能,使学生对人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打下基础,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先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了解正常人体形态结构

了解人体9大系统解剖结构

按照系统(运动、内脏学、脉管、感觉器、神经系统)来讲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主要功能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三、教学内容

绪论

1.教学目标:

  1. 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2. 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2.教学重难点:

  1.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 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 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及其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3.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术语。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第一篇 运动系统

骨学

1.教学目标:

  1. 掌握躯干、四肢、颅骨的组成,椎骨的组成和一般形态,胸骨角、翼点的概念,鼻旁窦的组成、位置和开口位置。。

  2. 熟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点,胸骨的分部,肋的分部和组成,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熟悉四肢骨各骨的一般形态,腕骨、跗骨的名称和排列,髋骨的组成,四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3. 了解肋骨的一般形态,了解颅的顶面观、后面观和颅底外面观的主要结构。

2.教学重难点:

  1. 骨的形态分类。

  2. 躯干骨的组成。

  3. 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4. 胸骨的形态分部和胸骨角的概念。

  5. 上肢骨、下肢骨的分部和组成。

  6. 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形态。

  7. 颅骨的分部和各部的组成。

  8. 颅底内面观的主要结构和翼点的概念。

3.教学内容:

(一)骨学总论

一、骨的分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二、骨的形态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二)躯干骨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

二、各部椎骨的特征。

三、骶、尾骨

四、肋:肋骨、肋软骨。

五、胸骨。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

二、下肢骨:下肢带骨、自由下肢骨。

(四)颅骨

一、脑颅骨。

二、面颅骨。

三、颅的整体观:颅底内面观、颅底外面观、颅前面观、颅侧面观。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骨连接

1.教学目标:

  1. 掌握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椎间盘的形态结构,椎体间的连结,椎弓间的连结,脊柱的组成和生理弯曲,胸廓的组成。

  2. 熟悉骨连结的分类,胸廓的关节、整体观和运动,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及运动 。

  3. 了解关节的分类,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

2.教学重难点:

  1. 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2. 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3. 脊柱的组成和生理性弯曲,胸廓的组成。

  4.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3.教学内容:

(一)关节学总论

    1. 纤维连结。

    2. 软骨和骨性连结。

    3. 滑膜关节: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运动。

(二)躯干骨的连结

  1. 椎骨的连结:椎体间的连结、椎弓间的连结。

  2. 脊柱的组成、整体观及其运动。

  3. 胸廓的组成、整体观及其运动。

(三)附肢骨的连结

  1. 上肢骨的连结:上肢带连结、自由上肢连结。

  2. 下肢骨的连结:下肢带连结、自由下肢连结。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肌学

1.教学目标:

  1. 掌握肌的形态和构造,咀嚼肌的组成,胸锁乳突肌位置和作用,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作用,膈的位置、裂孔及功能,腹前外侧群肌的组成。

  2. 熟悉肌的辅助装置,咀嚼肌的功能,斜角肌间隙,胸上肢肌的组成和作用,肋间内、外肌的作用,腹前外侧群肌形成的结构,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管的位置和通过结构,腹股沟三角的构成,重要的体表肌性标志 。

  3. 了解面肌,舌骨上、下肌群,腹股沟管的构成。

2.教学重难点:

  1. 骨骼肌的形态、结构。

  2. 躯干肌的分部。

  3. 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作用。

  4. 胸大肌、肋间内、外肌的作用。

  5. 膈的位置、作用及其三个裂孔的名称。

  6. 腹前外侧肌的名称和作用。

  7. 咀嚼肌的组成。

  8. 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斜角肌间隙的形成。

  9. 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

  10.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11. 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3.教学内容:

(一)肌学总论

一、肌的形态、构造。

二、肌的起止和配布。

(二)头颈肌

一、头肌:面肌、咀嚼肌。

二、颈肌:颈浅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颈深肌群。

(三)躯干肌

一、背肌:浅群、深群。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前外侧群。

(四)上肢肌

一、上肢带肌。

二、臂肌:前群、后群。

三、前臂肌:前群、后群。

四、手肌:外侧群、内侧群、中间群。

(五)下肢肌

一、髋肌:前群、后群。

二、大腿肌:前群、内侧群、后群。

三、小腿肌:前群、外侧群、后群。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第二篇 内脏学

消化系统

1.教学目标:

  1.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区分,咽峡,牙的形态和构造,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和导管开口位置,咽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特点和交通,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距中切牙的距离。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阑尾根部体表投影,肝的形态和分叶,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进食前、后胆汁的排泄途径。

  2. 熟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的九分法,腭,舌的形态和构造,牙的分类和牙式,咽的位置,食管的位置。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特征,回盲瓣,阑尾的位置,结肠的分部,直肠的弯曲和直肠横襞,肛管黏膜的形态特点,肝的位置,胆囊的分部和胆囊三角,胰的位置、分部及胰管开口位置。

  3. 了解内脏的一般结构,口唇,颊。

2.教学重难点:

    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区分。

    2. 咽峡的构成。

    3. 牙的形态结构。

    4.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5. 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6. 食管的位置、狭窄及其临床意义。

    7. 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8. 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结构。

    9. 大肠的分部和形态特征。

    10. 盲肠、阑尾的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11. 结肠的分部。

    12. 直肠、肛管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13. 肝的位置和形态。

    14. 肝外胆道的组成。

    15. 胰的位置和分部。

3.教学内容:

(一)消化管

一、口腔:口唇、颊、腭、牙、舌、口腔腺。

二、咽:咽的位置和形态、咽的分部、各部的主要结构。

三、食管:食管的形态和位置、食管的狭窄。

四、胃:胃的形态和分部、胃的位置。

五、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六、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二)消化腺

一、肝:肝的形态、肝的位置、肝外胆道。

二、胰。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呼吸系统

1.教学目标:

  1.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区分,鼻旁窦的组成及开口位置,喉软骨的组成,喉腔的分部,声门裂,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胸膜腔,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纵隔的定义和分区。

  2. 熟悉鼻的分部和鼻腔,喉的位置,喉软骨的连结,气管的位置,气管隆嵴,气管切开的部位,肺的形态及分叶,肺韧带,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3. 了解喉肌,气管的结构特点,支气管树,支气管肺段。

2.教学重难点

  1. 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区分。

  2. 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 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4. 喉的位置,喉的软骨支架,喉腔的分部。

  5. 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区别。

  6. 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7. 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8. 壁胸膜的分部和胸膜隐窝。

3.教学内容:

(一)鼻

  1. 外鼻。

  2. 鼻腔。

  3. 鼻旁窦。

(二)喉

  1.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

  2. 喉腔。

(三)气管与主支气管。

(四)肺:肺的位置和形态。

(五)胸膜和纵隔。

胸腔、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纵隔。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泌尿、生殖系统及其腹膜

1.教学目标:

  1.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位置,输尿管的狭窄处,膀胱壁内面的结构;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二个弯曲和三个膨大;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输卵管,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乳房悬韧带;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肝肾隐窝的位置和意义。

  2. 熟悉肾的外形、内部结构和被膜,输尿管的位置,膀胱的外形和位置;睾丸的功能和位置,附睾,前列腺,精索,阴茎的分部和构成;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阴道穹;广义、狭义会阴的概念,广义会阴的分区;腹膜腔,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穿行的结构,大网膜的定义,肠系膜。

  3. 了解女性尿道,睾丸的形态和结构,精囊,尿道球腺,阴囊;乳房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盆膈、尿生殖膈的概念,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和境界,其它系膜,肝的韧带。

2.教学重难点:

  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肾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3. 肾的被膜。

  4. 输尿管的位置。

  5. 膀胱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6. 男性尿道的分部。

  7. 男性生殖器的组成。

  8. 睾丸、附睾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9. 输精管的形态特征。

  10. 精索的位置和组成。

  11. 前列腺的位置、形态。

  12. 女性生殖器的组成。

  13. 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14. 输卵管的位置、分部。

  15. 子宫的位置、形态。

  16. 女性尿道和阴道开口位置。

3.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

(一)肾

  1. 肾的形态、位置、构造。

  2. 肾的被膜: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二)输尿管

(三)膀胱

  1. 膀胱的形态和位置。

  2. 膀胱三角。

(四)尿道

生殖系统:

(一)男性内生殖器

  1. 睾丸、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

  2. 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二)男性外生殖器

  1. 阴囊、阴茎。

  2. 男性尿道。

(三)女性内生殖器

一、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四)女性外生殖器

  1.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前庭球。

  2. 前庭大腺。

(五)会阴

腹膜

  1. 腹膜与被覆盖脏器的关系。

  2. 腹膜形成的结构。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第三篇 循环系统

1.教学目标:

    1. 掌握动脉韧带,主动脉的行径和分部,主动脉弓三大分支,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的行径和主要分支,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位置和分支,腹主动脉不成对脏支,腹腔干的主要分支;静脉角,上腔静脉,颈外静脉,上肢的浅静脉,奇静脉,下肢的浅静脉,下腔静脉的行程,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收集范围、特点及属支,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主要吻合路径;胸导管的起止、行径、收纳的淋巴干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部位及收集范围。

    2. 熟悉肺动脉干的行程和分支,颈总动脉的行径和分支,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腹主动脉成对脏支,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行径和主要分支,髂总动脉的位置和分支,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髂外动脉的位置,股动脉的行径和主要分支,腘动脉和胫后动脉的主要分支,各局部的动脉主干,可触及的动脉搏动点;静脉在结构和配布上的特点,肺循环的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的行径,危险三角,盆部静脉的回流,下腔静脉的属支;淋巴系统、淋巴管道的组成,9条淋巴干的名称,局部淋巴结,脾的位置和形态。

    3. 了解器官外动脉分布的基本规律,胸主动脉分支,腹主动脉的壁支,髂内动脉的壁支和脏支,髂外动脉的分支;颈内静脉的属支,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椎静脉丛,髂内静脉的属支;头部淋巴结的组成,颈部淋巴结,腋淋巴结的分组和引流。

2.教学重难点:

  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3. 心的位置、外形和心腔的形态结构。

  4. 心传导系的构成和功能。

  5. 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6. 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

  7. 主动脉的起始、行程和分部。

  8. 颈总动脉的行程和分支。

  9. 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的分支。

  10. 上、下肢的动脉主干。

  11.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的组成和注入部位。

  12. 上、下肢的浅静脉及其临床意义。

  13. 肝门静脉的组成。

  14.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的组成。

  15. 胸导管、右淋巴导管的起始、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16. 脾的位置和形态。

3.教学内容:

(一)循环系统总论

  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 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心

  1. 心的位置、外形、构造。

  2. 心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3. 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传导系的变异。

  4. 心的血管:动脉、静脉。

(三)动脉

  1. 肺循环的动脉。

  2. 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头颈部的动脉、上肢的动脉、胸部的动脉、腹部的动脉、盆部的动脉、下肢的动脉。

(四)静脉

  1. 上腔静脉系:头颈部的静脉、上肢的静脉、胸部的静脉。

  2. 下腔静脉系:下肢的静脉、盆部的静脉、腹部的静脉。

  3. 门脉系

(五)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概述。

二、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三、淋巴结。

四、脾和胸腺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第四篇 感觉器

视器

1.教学目标:

  1. 掌握眼球壁各层的分部及其结构特点,眼球内容物的组成,房水的产生及循环路径,泪器的组成,眼球外肌的名称及作用。

  2. 熟悉眼副器的组成,眼睑,结膜,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止及分支。

  3. 了解感受器的概念及其分类,眼轴、视轴,眼的血管 。

2.教学重难点:

  1. 眼球壁的组成、各层的分部和形态结构。

  2. 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和功能。

  3. 房水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4. 泪器的组成。

  5. 眼球外肌的作用

3.教学内容:

(一)眼球

一、眼球壁: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

二、眼球的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眼副器

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前庭蜗器

1.教学目标:

  1. 掌握鼓室壁的组成及各壁的结构特点,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位觉器和听觉器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2. 熟悉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分部,前庭蜗器的分部,外耳道和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态特点,听小骨的组成,咽鼓管,骨半规管,蜗螺旋管的分部,蜗管壁的构成,声音的空气传导途径。

  3. 了解运动听小骨的肌,前庭,声音的骨传导,内耳道。

2.教学重难点:

  1. 外耳道的分部。

  2. 鼓膜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3. 鼓室的位置及六个壁的形态结构。

  4. 骨迷路、膜迷路的分部及形态结构。

3.教学内容:

(一)外耳

  1. 耳廓。

  2. 外耳道。

(二)中耳

  1. 鼓室:鼓室各壁、听小骨。

  2. 咽鼓管。

  3.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三)内耳

  1. 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耳蜗。

  2. 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蜗管。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第五篇 神经系统

总论

1.教学目标:

  1. 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常用术语,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前支所形成神经丛的名称,颈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的行径、分布和受损后的临床表现。

  2. 熟悉神经系统活动方式,脊神经的分支,颈丛皮支的名称和浅出部位。

  3. 了解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分类,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2.教学重难点:

  1.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2. 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纤维束、神经节和神经核的概念。

3.教学内容:

  1. 神经系统的区分。

  2. 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白质、白质、髓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周围神经系统

1.教学目标:

  1. 掌握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股神经、胫神经的分布,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和分布,腓总神经的分支和分布;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交感干的定义。

  2. 熟悉胸长神经的分布和损伤后症状,胸背神经的分布,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的主要症状,闭孔神经的分布,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腰丛各分支与腰大肌的位置关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3. 了解臂丛、腰丛、骶丛的其它分支,胸神经前支的组成和分布;椎前节组成,内脏大、小神经的形成和去向,颅部副交感神经。

2.教学重难点:

  1. 脊神经的组成、区分、纤维成份和分支。

  2. 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位置。

  3. 膈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分布范围。

  4. 脑神经的名称、顺序和性质。

  5. 各脑神经的主要分布范围。

  6.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周围部。

  7.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周围部。

3.教学内容:

(一)脊神经

  1. 脊神经的分部、纤维成分、分支。

  2. 颈丛:颈丛的组成、位置、分支。

  3. 臂丛:臂丛的组成、位置、分支。

  4. 胸神经前支。

  5. 腰丛:腰丛的组成、位置、分支。

  6. 骶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分支。

(二)脑神经

  1. 脑神经的组成、性质。

  2. 嗅神经。

  3. 视神经。

  4. 动眼神经。

  5. 滑车神经。

  6. 三叉神经。

  7. 展神经。

  8. 面神经。

  9. 前庭蜗神经:前庭神经、蜗神经。

  10. 舌咽神经。

  11. 迷走神经。

  12. 副神经。

  13. 舌下神经。

(三)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中枢神经系统

1.教学目标:

  1.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马尾,临床选择腰穿的位置,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小脑的位置,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的名称、机能分区的名称,小脑核的组成,小脑的功能;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大脑半球的分叶,皮质的功能定位,基底核的组成及新、旧纹状体的区分,内囊的位置、分部。

  2. 熟悉脊髓节段的分段情况,脊髓前角、后角和侧角的主要核团,脊髓的功能;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胼胝体,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3. 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灰质各部与板层的对应关系,脊髓小脑束,脊髓固有束,脊髓反射;大脑半球的联络纤维和连合纤维。

2.教学重难点:

  1.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 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白质主要上行和下行纤维束的位和功能。

  3. 脑的位置和分部。

  4. 脑干的组成及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

  5. 间脑的位置、分部。

  6. 小脑的位置。

  7. 大脑半球的分叶。

  8. 内囊的位置、分部和通过内囊各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及临床意义。

  9.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3.教学内容:

(一)脊髓

  1. 脊髓的外形。

  2.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

  3. 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

(二)脑

  1. 脑干:脑干的外形、脑干的内部结构。

  2. 小脑:小脑的外形和分叶、内部结构、功能。

  3. 间脑:背侧丘脑、下丘脑。

  4. 端脑:端脑的外形和分叶、端脑的内部结构。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传导通路

1.教学目标:

  1. 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躯干和四肢浅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锥体束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行径特点。

  2. 熟悉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所引起的视野缺损,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及损伤后的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3. 了解听觉传导通路,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比较,锥体外系的概念。

2.教学重难点:

  1. 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

  3. 视觉传导通路

  4. 锥体系的组成、行程。

3.教学内容:

  1. 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视觉、听觉传导通路。

  2. 运动传导通路:锥体系、锥体外系。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脑、脊髓被膜和脑脊液循环

1.教学目标:

  1. 掌握脊髓和脑被膜的名称;脑的动脉来源,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意义;脑室系统的组成和位置,脑脊液的产生、循环路径和意义。

  2. 熟悉脊髓和脑被膜各层形成的主要结构,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形成及临床意义,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海绵窦的位置及内容物;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对脑的血供范围。

  3. 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名称,大脑前、中、后动脉的位置和主要供血区;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管。

2.教学重难点:

  1. 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及形成的结构。

  2. 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3.教学内容:

  1.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的被膜、脊髓的被膜。

  2. 脑脊液及其循环。

4.教学方法: 授课法和体验教学

5.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

四、学时分配

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绪论、骨学、关节学、肌肉

 13

第二章 内脏学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腹膜

 7

第三章 脉管系统

心、动脉、静脉、淋巴

 4

第四章 感觉器

视器、前庭蜗器

 4

第五章 神经系统

周围、中枢、内脏、传导通路、中枢被膜和血管

 17

五、教学进度

3: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章节名称

内容提要

授课时数

作业及要求

备注

 1-4


运动系统

绪论、骨学、关节学、肌肉

 12

骨学:

 1. 简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2. 试述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3. 红、黄骨髓各分布于何处,终生保留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何处,骨穿的位置要如何选择?

 4. 试述躯干骨的组成。

 5.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如何?

 6. 体格检查时用何方法计数肋和椎骨?

 7. 简述上、下肢骨的组成。

 8. 说出腕骨和跗骨的排列和名称。

 9. 试述颅骨的分类,并说出各部颅骨的组成。

 10. 颅底内面三个颅窝有哪些重要结构?

 11. 何谓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在哪里?

 13. 名词:骺线   椎间孔   骶角   胸骨角   翼点

关节:

 1. 举例说明骨的直接连结有哪几种方式?

 2. 关节有哪些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3. 试述脊柱的组成及其连结,腰椎穿刺时依次要经过哪些韧带?

 4. 简述脊柱的生理弯曲及其作用。

 5. 试述胸廓的组成、连结形式及功能。

 6. 比较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异同。

 7. 试述骨盆的构成及连结,大、小骨盆如何区分?

 8. 试述肩、膝、髋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9. 名词:界线   半月板   椎间盘

肌肉:

 1. 简述咀嚼肌、腹前外侧群肌的组成。

 2. 试述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及其作用。

 3. 试述膈的位置和作用,膈的裂孔名称、位置及通过

结构。

 4. 简述腹直肌鞘的构成。

 5. 试述前臂前群肌的名称和分层排列。

 6. 简述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组成及作用。

 7. 名词:腱鞘   斜角肌间隙    白线   腹股沟韧带



 5-6


内脏学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腹膜

 6

消化系统:

 1. 牙组织和牙周组织各包括哪些结构?

 2. 简述三对唾液腺的名称及其导管的开口位置。

 3. 咽的分部如何?各部有哪些重要结构?为何说咽是交通要道?

 4. 食管生理性狭窄在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5.阑尾的常见位置有哪些,其根部体表投影在何处?打开腹膜腔后,如何准确迅速地找到阑尾?

 6. 简述肝脏面的形态结构。

 7. 简述肝外胆道的组成及进食前、后胆汁的排出途径。

 8. 名词:咽峡   咽鼓管咽口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McBurney(麦氏点)  齿状线    肝门

呼吸系统:

 1. 喉的软骨支架包括哪些?它们是如何连结的?

 2. 当异物坠入气管时,易进入哪侧主支气管? 为什么?

 3. 简述壁胸膜的分部。

 4. 简述纵隔的定义及分区。

 5. 名词:声门裂    胸膜腔    肋膈隐窝

泌尿、男性系统:

 1. 简述男性内生殖器的组成和功能。

 2. 试述输尿管的生理性狭窄部位。

 3. 输精管分几部?临床上常在何处结扎?

 4. 试述精子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5. 男性肾盂结石经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沿途经过哪些狭窄、膨大和弯曲?

 6. 名词:肾窦    肾区   膀胱三角

女性生殖系统、腹膜:

 1. 简述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2. 输卵管分为哪几部分?受精和结扎各在何处?

 3. 子宫正常位置如何?靠哪些韧带来维持,各起什么作用?

 4. 试述广义会阴的定义和分区。

 5. 何谓腹膜内位、间位和外位器官,试举例说明?

 6. 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如何?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哪些结构,

排列如何?

 7. 何谓Douglas腔,有何临床意义?

 8. 名词:子宫峡    阴道穹


 7


脉管系统

心、动脉、静脉、淋巴

 3

心脏:

1. 如何从心的外形辨别四个心腔?

2. 如何选择心内注射的部位?为什么?

3. 简述右心房和右心室内的主要结构。

4. 心腔内正常血流方向是怎样的?心脏各腔出口保证血液定

向流动的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5. 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何处?心传导系包括哪些结构?

6. 试述心脏营养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营养范围

7. 名词: 窦房结   卵圆窝    三/二尖瓣复合体 心包腔   心包横窦

动脉:

1. 试述主动脉的行径和分部,主动脉弓凸侧的分支包

括哪些?

2. 试述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的主要分支。

3. 简述掌浅弓和掌深弓的构成及其主要分支。

4. 腹主动脉有哪些脏支?

5. 腹腔干有哪些分支?

6. 试述胃的营养动脉名称、分布及其来源。

7. 肠系膜上、下动脉各有哪些主要分支?

8. 简述甲状腺、肾上腺和结肠的营养动脉及其来源。

9. 名词: 动脉韧带  颈动脉窦  颈动脉小球

静脉:

1. 上、下肢的浅静脉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2. 简述大隐静脉的行径和属支。

3. 简述肝门静脉的形成、收集范围及主要属支。

4. 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出现呕血、便血及腹壁浅静脉曲张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5. 名词: 静脉角

淋巴系统:

1. 试述胸导管、右淋巴导管的起止、行径、收纳

的淋巴干及收集范围.

2. 名词:乳糜池


 8


实验(一)

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

 3

图文并茂描绘重要的解剖结构


 9


感觉器

视器、前庭蜗器

 3

视器:

 1. 简述眼球壁的分层及各层的分部。

 2. 眼球内容物包括哪些结构?

 3. 眼的屈光装置包括哪些?光线通过哪些结构到达眼底?看近物或远物时,虹膜和睫状体是如何调节的?

 4. 简述房水的作用、产生和循环。

 5. 简述泪液的产生及排出途径。

 6. 运动眼球的肌包括哪些?它们是如何作用眼球的?

 7. 名词: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  黄斑  中央凹

前庭蜗器:

 1. 试述鼓室各壁的名称、毗邻和主要结构。

 2. 简述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及功能。

 3. 耳郭收集的声波,经过哪些结构传至听觉感受器? (声波的空气传导路径)

 4. 内耳中有哪些感受器?它们位于何处?有何作用?

 5. 名词:  Corti(螺旋器)


 10-14


神经系统

周围、中枢、内脏、传导通路、中枢被膜和血管

 15

周围神经:

脊神经:

 1. 脊神经的前支可形成哪些神经丛?各神经丛的组成?

 2. 膈神经的行径及分布如何?损伤后会引起什么功能

障碍?

 3. 肩关节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体中段/中下

段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桡骨颈骨折、腓骨颈骨折,

各可损伤什么神经?

 4. 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的支配范围如何?受损

后的症状如何?

 5. 臂肌、前臂肌各有哪些神经支配?

 6. 简述手的神经支配。

 7. 临床上检查胸、腹壁的浅感觉利用什么标志来定感

觉障碍的节段?

 8. 坐骨神经干的行径、分支和分布如何?

 9. 试述股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布和损伤后出

现的症状。

 10. 大腿肌、小腿肌各有哪些神经支配?

 11. 名词:灰质   白质   纤维束   神经节   神经核

脑神经:

 1. 试述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性质分类和进出颅

的部位。

 2. 含有副交感神经的脑神经有哪些,与之相应的副交

感神经节有哪些,分布范围如何?

 3. 试述动眼神经的起核、纤维成分、分布及损伤症状。

 4. 试述眼的神经支配 (包括眼外肌、眼内肌、眼球的

感觉等神经支配)

 5.  三叉神经节周围突组成的三大分支名称。

 6. 支配舌的神经有哪些?

 7. 试述面神经颅外和管内的分支有哪些,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8. 试述鼓索的纤维成分及分布。

 9. 试述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的支配范围。

 10. 头面部的皮肤和肌(面肌、咀嚼肌)由哪些脑神经支配?

 11. 泪腺、三大唾液腺的脑神经支配?

 12. 左、右迷走神经在胸部怎样下行的,有何异同?

内脏神经:

 1.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有哪些差异?

 2. 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各位于何处?  

 3. 简述椎前节的组成。

 4.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走在哪些神经内?在何处换元,节

后纤维支配情况如何?

 5. 试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6. 试述结肠左曲以上、以下消化道的内脏神经支配来源。

 7. 名词:内脏大神经  内脏小神经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中枢神经

 1. 试述脊髓的位置及分段,并说明选取腰穿的位置及原因。

 3. 脊髓白质内主要传导束的功能如何?

 4. 简述脊髓的功能。

 5. 名词: 马尾

脑干:

 1. 试述各脑神经连接脑干的位置。

 2. 简述脑干内脑神经核所形成各功能柱的名称、组成及其作用。

 4. 延髓、脑桥和中脑内各有哪些中继核?

 5. 试述脑干内4个丘系的名称、起止、交叉的部位及其功能。

 6. 名词:脑桥小脑三角(CP)     内侧丘系   三叉丘系

小脑、间脑:

 1. 简述小脑的分叶和功能分区。

 2. 简述小脑的功能。

 3. 简述间脑的组成。

 6. 名词:小脑扁桃体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端脑:

 1. 试述大脑半球是如何进行分叶的?

 2. 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有哪些?各位于何处?

 3. 简述纹状体的组成和区分。

 4. 内囊位于何处,可分成几部?5. 名词: 胼胝体  纹状体  内囊

传导通路:

 1. 试述躯干和四肢、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2. 试述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3. 试述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4. 试述锥体束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行程、作用。

 5. 试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所在位置及其轴突形成的结构。

 6. 一侧皮质核束受损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7. 试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区别。

脑的血管和被膜:
1.试述海绵窦的位置及通过的结构。

 2. 硬脑膜窦包括哪些?窦内的血液流向如何?

 3. 试述脑的动脉来源及其供血范围。

 4. 试述大脑动脉环(Willis)的位置、组成及意义。

 5. 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路径。

 6. 名词:硬膜外隙  终池  蛛网膜下隙  Willis


 15


实验(二)

感觉器、神经系统

 3

图文并茂描绘重要的解剖结构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文龙、刘学政主编  系统解剖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顾晓松主编  人体解剖学(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题采用讲授法、搭配实验教学、课下体验教学法进行

 1. 讲授法:围绕正常人体解剖结构,从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几个章节依次讲解。

 2.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应教学平台和课堂互动软件(qq课堂平台),并引导主动下载学习类APP,帮助学生体验技术支持下教与学的方式。

 3. 实验法:通过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操作,学习使用基本的音视频处理及微课制作软件,形成基础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要点

考核方式

理论

知识点掌握程度

闭卷理论考核

实验

对解剖结构细节的理解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

平时成绩

学习态度

点名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10%

实验考试:30%

期末考试6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

合格

不合格

A

B

C

D

F


完全掌握解剖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解答相关医学问题。

较好的掌握了所学人体结构基础、并能运用解答相关医学问题。

基本掌握所学人体结构基础知识、可以运用试图解答医学问题。

基本理解所学人体结构基础知识,但综合运用能力一般。

未能理解所学人体结构基础知识。



《解剖生理学(生理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版


课程代码:PHAR1007

课程类别: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药学、中药学、护理类、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类学生

开课学期:3学期

学    分:2 学分(解剖学)+2 学分(生理学)

学    时: 理论27,实验18

指定教材:岳利民、崔慧先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配光盘),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

辅助教材:Charles Seidel. BASIC CONCEPTS IN Physiology and Anatom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2.


本大纲主要供药学、中药学、护理类、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类等专业使用。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并不是必须都要在课堂讲授,可通过其他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有的内容还可通过协商在其他课程中学习。凡是下划线部分为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一、教学目的 Objective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药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课。通过生理学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机能,为医药类、护理类学科后续课程学习、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Contents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Basic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Human Body (4学时)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体液调节 (激素);自身调节

反馈:负反馈、正反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和通道);主动转运,泵,入胞和出胞。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超射,阈刺激,阈电位

静息电位的概念与机制;

动作电位的概念、机制、特点和意义;

局部兴奋的概念与特点;

神经一肌肉接头的化学传递;终板电位。

骨胳肌收缩的大致机制:骨胳肌兴奋一收缩耦联。


第二章 血液 Blood Physiology (2 学时)

血浆渗透压组成、意义,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pH

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场所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与血沉ESR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原料与成熟因子;

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一句话)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概念及其基本步骤(3个)

ABO血型定义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5 学时)

心脏泵血功能:(1.0学时)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音。

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作功。


血管生理:(2.5学时)

动脉血压定义、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因素;

中心静脉压(CVP)

微循环定义与三个通路简介: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5学时)

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其他心血管反射;

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


第四章 呼吸Respiratory Physiology (2学时)

肺通气定义,呼吸膜概念,胸内压的意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

肺容量 (潮气量肺活量、机能余气量余气量)

肺泡通气量无效腔

肺换气概念、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分压差、温度和气体的溶解度,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等。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的运输(紫绀,O2运形式HbO2);

CO2的运输(CO2运形式HCO3);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的化学性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动脉血液CO2分压,H+浓度、O2分压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2学时)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口腔唾液的作用

胃液成分和作用;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吸收的主要部位,为什么是小肠。


第六章 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1学时)

影响能量代谢率的因素

基础代谢率概念、意义

体温概念;正常体温及生理性波动,测体温的方法、部位。

主要产热器官;

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生理性、行为性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


第七章 肾脏的排泄 Renal Excretion (3学时)

肾脏的机能;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率(GFR),滤过分数 (FF) 有效滤过压(EFP)影响肾小球的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各段小管主要营养物质、无机盐和水的重吸收机制肾糖阈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K+H+NH3的分泌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作用(ADH)、醛固酮的作用


第八章 感觉器官Sensory Organ (1学时)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眼的视觉功能:眼的折光系统,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双眼会聚)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作用明适应与暗适应视野,视力。

自学内容:耳的听觉功能:外耳和中耳的传音的功能,声音传导的途径(气传导与骨传导)耳蜗的感音功能


第九章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5学时)

(1.5学时)

神经纤维传导特征

反射概念与反射弧

突触定义突触传递机制(电-化学-电)神经递质(AChNE),受体。

中枢突触兴奋传递特点;


(1.5学时)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作用躯体感觉代表区投射特点内脏痛的特点与牵涉痛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休克的概念去大脑僵直; 小脑的机能基底神经节及相关疾病


(0.5学时)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下丘脑的功能


(1学时)

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觉醒状态的维持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结合EEG特点)睡眠的两种时相状态与各自特点:慢波睡眠快波睡眠(结合EEG特点)


(0.5学时)

学习与记忆


第十章 内分泌与生殖 Endocrine and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2学时)

(1学时)

激素的定义、分类与传递方式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激素分泌的调节


(0.25学时)

腺垂体生长素作用;

神经垂体催产素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0.25学时)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0.25学时)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临床应用与应激(0.25学时)


生殖生理:(可讲可不讲)

雄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0.25学时)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及激素调节(0.75学时)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 Chapter Time arrangement


章序号

章内容

学时数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Basic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Human Body

4

血液 Blood Physiology

2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5

呼吸 Respiratory Physiology

2

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2

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1

肾脏的排泄 Renal Excretion

3

感觉器官 Sensory Organ

1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5

内分泌与生殖

Endocrine and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2

总        计

27


四、参考书目 Reference

  1. 姚泰主编. 生理学. 第八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 范少光, 汤浩, 潘伟丰主编. 人体生理学(二版).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 贺石林, 李俊成, 秦晓群主编. 临床生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4. 王志均, 陈孟勤主编. 中国生理学史.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5. 王庭槐. 禁不住的真理之光. 医学与哲学, 1981, 2: 28~30.

  6. 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 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Berne RM, Levy MN, Koeppen BMI, Stanton BA. Physiology, 5th ed, St Louis: Mosby Electronic Production, 2004.

  8.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2000.

  9.  Charles Seidel. BASIC CONCEPTS IN PHYSIOLOGY: a student’s survival guide (Great for Course Prep and USMLE), Houston: McGraw-Hill Co Inc, 2002.

  10.  Fox SI. Human physiology,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 Inc,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