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授课对象: | 2018药学整合班 |
授课学时: | 54 |
教材版本: | 《整合药学实验教程》(自编) |
主讲教师: | 季兴跃/郑超湳/刘扬/张海洋/李环球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制
2021年5月15日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季兴跃 授课日期:2021/5/12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氧氟沙星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 授课时间 | 500分钟 |
| |||
| |||
| |||
第一章、氧氟沙星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第一部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20分钟) 第二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80分钟) | |||
| |||
(1)氧氟沙星合成最后一步反应的反应机理; (2)重结晶的原理及在产物纯化中的应用。
反应结束后的后处理以及粗产物的重结晶纯化。由于不同学生后处理所所用的条件略有不同,导致粗产物的产率千差万别,因此重结晶所用的溶剂量也不仅相同,不能在讲义中给出一个固定的量,需要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溶剂的用量。 | |||
| |||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验开始前,跟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氧氟沙星的合成,包括投反应,原料的称取,反应的监控,反应终点的判断,反应的后处理,粗产物的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 |||
| |||
无 | |||
| |||
1. 请画出该反应的反应机理; 2. 该反应的TLC显示是否存在副产物,如有,可能的副产物是什么? 3. TLC爬板时,为什么要先用石油醚-乙酸乙酯(2:1)展开? | |||
| |||
[1] Adrio, Javier et al.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o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 from 3,4-difluoroaniline. Heterocycles (1999), 51, (7), 1563-1572.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郑超湳授课日期:2021.05.13 & 2021.05.19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喹诺酮类抗菌药体外抗菌实验 | 授课时间 | 300分钟 |
| |||
(1) 能够通过合理规范的实验对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进行评价 | |||
| |||
1.理论讲解:30ˊ 1)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抗菌谱、作用机制、代表药物, 2)药敏实验的方法及具体操作步骤 2.实验操作 1)琼脂平板表面接种细菌并放置含药纸片:用无菌棉签沾取6-8h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液体培养物,分别浓密地涂于琼脂平板表面;将含有各种药品的滤纸片按一定间隔贴在平板的不同区域。 170ˊ 2)培养一定时间后,量取各种抗菌药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并比较各喹诺酮类抗菌药对于两种细菌的抗菌效果。100ˊ | |||
| |||
(1)培养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 (2)喹诺酮类抗菌药针对不同种类细菌的作用机制 (3)抑菌圈的直径作为评价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 (4)药敏实验的意义
| |||
| |||
A. 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B. 互动教学: 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意识及生物安全意识
实验操作环节:给学生演示琼脂平板表面接种细菌的具体操作过程。 | |||
| |||
| |||
| |||
| |||
1. 沈关心. 微生学与免疫学第八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季兴跃 授课日期:2021/5/14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氧氟沙星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 授课时间 | 100分钟 |
| |||
2、技能(能力)目标:
2)、掌握重结晶操作步骤,以及在产物纯化中的应用。 | |||
| |||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制作ppt,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老师和同学一起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50分钟)。 2)教师进一步仔细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理论知识(50分钟)。主要包括原料投料比的确定、反应过程监控为什么需要点co-spot、氧氟沙星与原料在365nm下荧光属性的差别以及原因、后处理的改进、TLC上存在的副产物可能结构、重结晶溶剂的选择以及原理等。 | |||
| |||
加深学生对合成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理解,能做到举一反三,对新反应能自主进行反应的监控、反应成功与否的判断、反应的后处理以及产物的纯化。
氧氟沙星核磁氢谱的归属,不同质子化学位移差别的原因。 | |||
| |||
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 学生自行根据实验结果,自行准备PPT并进行演示和讨论。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一步查漏补缺,讲授相关实验理论知识。
此次课为实验结束后的PBL讨论课,故没有具体的实验教学环节。 | |||
| |||
根据反应过程中原理氟哌酸和产物氧氟沙星荧光属性的差异,向学生延申讲解诊疗荧光探针的设计以及前药设计的基本策略。 | |||
| |||
无。 | |||
| |||
[1] Adrio, Javier et al.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o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 from 3,4-difluoroaniline. Heterocycles (1999), 51, (7), 1563-1572.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刘扬 授课日期:2021.5.18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甲硝唑栓剂的制备 | 授课时间 | 300分钟 |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 |||
1.知识目标: (1)了解各类栓剂基质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2)掌握熔融法制备栓剂的特点及使用情况。 (3)理解置换价的概念并学会测定。 2.技能(能力)目标: 掌握栓剂的制备方法。 | |||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 |||
(1)理论介绍和实验内容介绍(50min) (2)制备甲硝唑栓剂(100min) (3)通过制备空白基质栓,含药栓计算甲硝唑和基质混合脂肪酸脂的置换价。(150min) |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
重点 (1)结合实验掌握如何计算置换价。 (2)结合实验掌握制备甲硝唑栓使用的基质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基质。 难点 (1)栓剂如何起模 | |||
四、教学方法选择 | |||
1.理论课堂教学 A.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介绍栓剂的理论和实验内容。 B. 互动教学: 栓剂如何发挥局部和全身的作用。
熔融法制备栓剂。 | |||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 |||
栓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中空栓。 | |||
六、复习思考题 | |||
(1)结合实验说明计算置换价有何意义? (2)实验制备甲硝唑栓使用的基质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基质? | |||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
[1]刘扬.药剂学实验与指导[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健铤,孙敏哲,李贵轲,等.甲硝唑中空栓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广州化工,2015,43(24):64-66. [3]孙敏哲,赵健铤,李修琴,等.栓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广州化工,2016,44(13):1-3+28.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郑超湳授课日期:2021.05.19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氧氟沙星小鼠体内中枢毒性研究 | 授课时间 | 500分钟 |
| |||
1.知识目标: (1) 熟悉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2)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氧氟沙星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 2.技能(能力)目标: (1) 能够通过合理规范的实验对药物的中枢毒性进行评价 | |||
| |||
1.理论讲解 1)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毒性机制 20ˊ 2)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及具体操作步骤 30ˊ 2.实验操作 1)将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对每组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氧氟沙星,观察并总结不同剂量下引起的小鼠中枢中毒反应,详细记录各种反应的发生时间以及持续时间。200ˊ 2)根据各种反应出现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分析各种反应在不同剂量时发生率、严重程度,判断药物最小中枢毒性反应剂量、最大耐受剂量、最小致死剂量等。120ˊ 3)对死亡小鼠及观察期结束后小鼠进行解剖,裸眼下观察心、肝、肾、脾、肺、脑等重要器官是否有明显异常。80ˊ 4)根据每组给药剂量及死亡率拟合量效曲线,获得氧氟沙星的LD50。50ˊ | |||
| |||
(1) 药物急性中枢毒性的评价方法 (2) 氧氟沙星引起中枢毒性的机制
| |||
| |||
A. 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实验操作环节:给学生演示小鼠分组、腹腔注射等的操作要点。 | |||
| |||
| |||
| |||
| |||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张海洋 授课日期:2021/5/20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永停滴定法测定磺胺嘧啶原料药的含量 | 授课时间 | 120分钟 |
| |||
(1)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熟悉用永停滴定仪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2)掌握永停滴定法测定磺胺嘧啶含量的原理与方法。 (3)了解永停滴定法的适用范围。
| |||
| |||
3学生实验(90分钟) | |||
| |||
(1)熟悉用永停滴定仪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1)掌握永停滴定法测定磺胺嘧啶含量的原理,熟悉永停滴定法的适用范围。 | |||
| |||
A.多媒体教学: B.互动教学:
永停滴定法测定磺胺嘧啶原料药的含量 | |||
| |||
| |||
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永停滴定法的适用范围? | |||
|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张海洋 授课日期:2021/5/20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盐酸金刚烷胺片剂 | 授课时间 | 120分钟 |
| |||
(1)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电位滴定仪的操作方法。 (2)掌握片剂的含量计算方法。 (3)了解电位滴定法的适用范围。
| |||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 |||
|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
(1)熟悉电位滴定仪的操作方法,掌握片剂的含量计算方法。
| |||
四、教学方法选择 | |||
A.多媒体教学: B.互动教学: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盐酸金刚烷胺片剂 | |||
| |||
六、复习思考题 | |||
自动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自动电位滴定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片剂药品怎么进行处理? | |||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刘扬 授课日期:2021.5.25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酮康唑乳膏的制备 | 授课时间 | 200分钟 |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 |||
1.知识目标: (1)掌握用乳化法制备乳剂型基质软膏。 (2)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加入基质中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2.技能(能力)目标: 掌握软膏剂的制备。 | |||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 |||
(1)理论和实验内容介绍(50min) (1)酮康唑乳膏的制备(100min), (2)酮康唑乳膏的鉴别(50min)。 |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
(1)采用乳化法制备W/O型或O/W型乳剂基质时,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溶液中,边加边顺向搅拌。若不是沿一个方向搅拌,往往难以制得合格的乳剂基质。 (2)用乳化法制备时应不断搅拌至冷凝,以防止因药物沉降而使其分散不均匀,冷凝后应停止搅拌,以免带入空气而影响质量。 (3)酮康唑容易氧化变色,配制油相时应先等水浴加热至熔后再加入,若直接加入油相中加热溶解,制备的乳膏会变为粉红色。 | |||
四、教学方法选择 | |||
1.理论课堂教学 A.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介绍软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 B. 互动教学: 讨论几个软膏的处方分析,让同学们对软膏辅料有所了解。 2.实验教学: 制备酮康唑乳膏,并对软膏进行鉴定。 | |||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 |||
了解扶他林(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其中乳胶剂的概念特点。 | |||
六、复习思考题 | |||
(1)试述乳化法制备乳剂型基质软膏的大体步骤及操作关键点? (2)处方中硬脂酸、白凡士林、液体石蜡、尼泊金乙酯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时为何会在244 nm有最大吸收? | |||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
[1]刘扬.药剂学实验与指导[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孙丽.酮康唑乳膏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47. [3]李媚,王瑞祥,黄剑.酮康唑乳膏的质量标准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09):1144-1146. |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李环球 授课日期:2021.5.26
课程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 | 所属学科 | 药学 |
教材名称 | 《抗感染药物实验讲义》自编版 | 授课年级 | 2018整合药学 |
授课章节 | 奥司他韦的虚拟仿真实验 | 授课时间 | 350分钟 |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 |||
| |||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 |||
理论讲述(50分钟) 简述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的基本概念,讲述虚拟仿真实验程序的基本操作。 第1节 奥司他韦的设计(150分钟) 登录“医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选择“抗流感病毒活性药物的设计与筛选”。 打开网址:http://10.20.7.200/virlab/curriculum.html?id=21 以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为作用靶标,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软件Discovery Studio 3.0 Client,基于小分子化合物与神经氨酸酶三维结构进行结合,通过设置不同的软件参数,从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中筛选出可能与神经氨酸酶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由于需要昂贵的软件和计算集群,长时的运算,所以本项目将该部分内容进行了虚拟仿真。 第2节 奥司他韦的药物活性筛选(10分钟) 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细胞筛选实验,检测小分子化合物对MDCK犬肾细胞的毒性,即在培养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小分子化合物溶液,作用5天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半数中毒浓度CC50。然后,检测小分子化合物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活性,即用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小分子化合物溶液作用,再采用中性红法测定病毒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SI=IC50/CC50计算治疗指数SI,并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的SI值进行比较,判断小分子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由于该部分实验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完成,而该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极其昂贵,所以本项目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虚拟化。 以上内容通过视频教学与学生在平台操作完成。 |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
| |||
四、教学方法选择 | |||
A. 视频教学:通过视频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虚拟教学平台进行奥司他韦的虚拟筛选,化学合成及药理活性研究的基本流程。 B.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基本掌握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软件Discovery Studio 3.0 Client的使用。 | |||
| |||
六、复习思考题 | |||
1.常见的基于蛋白的小分子药物筛选方法有哪些? 2.简述奥司他韦药物活性筛选的过程。 | |||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 |||
http://10.20.7.200/virlab/curriculum.html?id=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