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 Anti-Cancer Drugs | 课程代码 | HPAR1166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程 | 授课对象 | 药学 |
学 分 | 3 | 学 时 | 54 |
主讲教师 | 滕昕辰,何慧,张丽,欧阳艺兰,许国强,郑超楠,杨霜,仇晓琰,刘艳丽,杨红 | 修订日期 | 2021.6.30 |
指定教材 |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作为整合药学改革的课程模块之一,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掌握抗肿瘤药物研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物设计及成药性优化、药效学评价、成药性评价、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制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系统阐述抗肿瘤药物研发涉及的各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模式、方法以及策略;再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药物研发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课程模块旨在为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输送研究型的药学专门人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1.1 通过对抗肿瘤药物历史上经典药物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的靶点理论;掌握基于先导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的方法。
1.2 通过对抗肿瘤药物中几种最前沿药物的学习,掌握文献的检索方法,学习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全面掌握抗肿瘤新药的设计合成理论。
课程目标2:
2.1 重点掌握: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分子靶向药物、肿瘤治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等的分类、抗肿瘤原理、临床用途、合理用药、主要不良反应与耐药性、特殊毒副作用的防治。
2.2 了解肿瘤模型构建与抗肿瘤药物活性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3:
3.1掌握抗肿瘤靶向制剂的处方组成、常规辅料、制备工艺及质量检查方法。
3.2掌握抗肿瘤药物模块代表性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剂型设计。
课程目标4:
4.1 掌握烷化剂和氮芥类药物、核苷类药物、铂类药物、生物碱类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4.2 初步学会运用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问题,增强分析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5:
5.1 掌握中药来源的抗肿瘤药物提取方法及抗肿瘤机理。
5.2 熟悉常用抗肿瘤中药、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课程子目标 | 对应课程内容 | 对应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 | 1.1 | 抗肿瘤药物历史上经典药物的发现过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的靶点理论;基于先导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的方法 | 毕业要求1、3、5、6、7 |
1.2 | 代表性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 毕业要求1、3、5、6、7 | |
课程目标2 | 2.1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分子靶向药物、肿瘤治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等的分类、抗肿瘤原理、临床用途、合理用药、主要不良反应与耐药性、特殊毒副作用的防治 | 毕业要求1、3、5、6、7 |
2.2 | 肿瘤模型构建与抗肿瘤药物活性评价方法 | 毕业要求1、3、5、6、7 | |
课程目标3 | 3.1 | 抗肿瘤靶向制剂的处方组成、常规辅料、制备工艺及质量检查方法 | 毕业要求1、3、5、6、7 |
3.2 | 抗肿瘤药物模块代表性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剂型设计 | 毕业要求1、3、5、6、7 | |
课程目标4 | 4.1 | 烷化剂和氮芥类药物、核苷类药物、铂类药物、生物碱类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 毕业要求1、3、5、6、7 |
4.2 | 抗肿瘤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与应用 | 毕业要求1、3、5、6、7 | |
课程目标5 | 5.1 | 中药来源的抗肿瘤药物提取方法及抗肿瘤机理临床常用治疗肿瘤中药及其复方简介 | 对治疗肿瘤的中药及其复方有初步的掌握和了解。 |
5.2 | 中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功效和作用特点分析 | 熟悉中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特色。 |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肿瘤的发病机制
1. 教学目标
(1)掌握肿瘤的特征。
(2)掌握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知识。
(3)了解肿瘤产生的诱因、肿瘤发展的遗传学基础。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肿瘤的十大特征
(2)肿瘤发展的遗传学基础
教学难点
(1)肿瘤的突变基因类型
(2)产生癌变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3. 教学内容:
(1)肿瘤的特征;
(2)肿瘤产生的诱因;
(3)肿瘤发展的遗传学基础;
(4)肿瘤干细胞。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1)图片展示展示肿瘤的特征
(2)图片展示致癌因素的致癌机制
(3)图片展示肿瘤中基因突变类型和产生机制
(4)图片展示肿瘤干细胞的特点
互动教学
(1)肿瘤为什么可以无限生长和分裂?
(2)导致肿瘤产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3)染色体变异的后果?
(4)产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可能分子机制?
(5)为什么化疗后肿瘤往往会复发?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简述肿瘤的十大特征。
(2)简述肿瘤产生的诱因有哪些。
(3)简述肿瘤中的突变类型。
(4)简述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产生机制。
第二章 传统化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1.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抗肿瘤药物结构设计方法;
(2)掌握代表性抗肿瘤药物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1)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基团结构与疗效的关系;
(2)抗肿瘤药物的设计策略
3. 教学内容
(1)直接作用于DNA的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烷化剂类,金属铂络合物,博来霉素,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2) 干扰DNA合成的药物:叶酸拮抗剂,嘧啶拮抗剂,嘌呤拮抗剂
(3)作用于结构蛋白的药物: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药物,抑制微管蛋白解聚的药物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三章 肿瘤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 教学目标
了解肿瘤动物模型的作用,掌握常用肿瘤小鼠模型的优、缺点、适用科研范围和获取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肿瘤小鼠模型的优、缺点和制作原理,肿瘤小鼠模型的类型。
3. 教学内容
肿瘤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的实验基础,可为研究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发展过程和治疗提供特有的条件。
1)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用于①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②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③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内在机制。
2)肿瘤小鼠模型的类型:
①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②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③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④基因工程小鼠肿瘤模型。
4.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和动画展示肿瘤小鼠模型的类型。
2)互动教学:肿瘤小鼠模型的类型。
3)课堂教学采用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带问题学”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常用肿瘤小鼠模型的分类有哪几种?基因工程小鼠肿瘤模型的制作方法?
第四章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作用机制;主要适应症和毒性反应;熟悉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与肿瘤化疗的关系;了解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2. 教学重难点
各类常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药理和毒理机制,主要适应症和毒性反应
3. 教学内容
1)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和化疗药物作用关系
2)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3)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①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如甲氨蝶呤等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如氟尿嘧啶 ; 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药,如巯嘌呤等;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药,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药,如阿糖胞苷。
②影响DNA 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氮芥、环磷 酰胺 ;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顺铂、奥沙利铂;破坏DNA的抗生素类:丝裂霉素、博来霉素;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喜树碱类、伊立替康。
③干扰转录过程的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 adriamycin, 阿 霉素, ADM);
④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 ;干扰核糖体功能的药物 ;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1)多媒体教学:图片和动画展示细胞毒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机制。
2)互动教学:常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有哪些?药理和毒理机制是什么?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各类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药理和毒理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五章 化疗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教学目标
(1)掌握抗肿瘤药物的一般分析方法;
(2)掌握抗肿瘤药物杂质的评价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药典中规定的抗肿瘤药物含量分析方法。
3. 教学内容
(1)抗肿瘤药物的鉴别与含量分析方法;
(2)抗肿瘤药物的杂质分析与限度要求。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六章 常见肿瘤突变基因---分子靶向药
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肿瘤突变基因;
(2)掌握常见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抑制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分子靶向药
(2)抑制肿瘤细胞内蛋白激酶的分子靶向药
教学难点
(1)各类靶向药的作用机制
3. 教学内容
(1)抑制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分子靶向药;
(2)抑制肿瘤细胞内蛋白激酶的分子靶向药;
(3)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
(4)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理:消除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消除肿瘤代谢异常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1)图片展示肿瘤细胞药物靶点
(2)图片展示各类分子靶向药的作用机制
互动教学
(1)如何针对肿瘤的十大特征设计抗癌药?
(2)导致肿瘤产生的分子途径有哪些?
(3)为什么激酶是热门的抗癌药靶点?
(4)抗肿瘤联合用药的优势?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简述针对肿瘤十大特征的抗癌药设计思路。
(2)简述各类分子靶向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药
第七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1.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
(2)掌握常见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设计与合成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发
3. 教学内容
(1)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小分子激酶抑制剂):Bcr-Abl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的研发;第二代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发;第三代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肿瘤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开发: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VEGFR抑制剂
4.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八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活性评价
1. 教学目标
(1)掌握肿瘤模型的基本构建方法;
(2) 了解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1)肿瘤模型的基本构建策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等方式来构建相应靶点的抗肿瘤药效评价模型。
3. 教学内容
(1)常见肿瘤模型的构建策略;
(2)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活性评价方法。
4.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九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分子靶向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2)掌握常见分子靶向药物的毒理作用。
2. 教学重难点
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
3. 教学内容
(1)与传统化疗相比,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优缺点,两者联用的意义;
(2)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方法;
(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EGFR抑制剂,靶向HER2药物,BCR-ABL抑制剂,VEGFR抑制剂;
(4)靶向PARP抑制剂;
(5)靶向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6)靶向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
(7)靶向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药物;
(8)表观遗传药物:DNA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剂,HDAC抑制剂。
4.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小分子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
(2)掌握常见ADC及抗体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小分子药物的质量控制策略。
3. 教学内容
(1)质量参数:药物活性成分和辅料,成品药,化学和药物方面;
(2)小分子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3)ADC产品质量和过程属性的控制策略;
(4)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一章 肿瘤免疫分子机制---免疫治疗药
1. 教学目标
(1)掌握肿瘤免疫治疗的分子机制;
(2)熟悉常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肿瘤抗原的定义
(2)肿瘤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
(3)肿瘤各类免疫治疗的原理
教学难点
(1)肿瘤免疫编辑机制
(2)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机制
3. 教学内容
(1)肿瘤抗原;
(2)肿瘤免疫反应;
(3)肿瘤免疫治疗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1)图片展示肿瘤抗原种类和特征
(2)图片展示肿瘤免疫编辑机制
(3)图片展示肿瘤免疫原理
互动教学
(1)肿瘤抗原在治疗中的作用?
(2)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正负面影响?
(3)如何针对免疫检查点设计抗肿瘤治疗方案?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简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编辑原理。
(2)总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3)简述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4)简述肿瘤免疫治疗的种类及原理。
第十二章 肿瘤治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
1. 教学目标
(1)掌握ADC的概念及抗肿瘤作用机制;
(2)掌握常见ADC药物的结构与性能。
2. 教学重难点
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策略。
3. 教学内容
(1). 抗体偶联药物概况
(2). 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
(2.1) 靶点的选择
(2.2) 小分子药物的选择
(2.3) 连接子的选择
(2.4) 抗体的选择
3. 抗体偶联药物的偶联技术
4. 抗体偶联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5. 抗体偶联药物的制剂处方研发
6. 已上市的抗体偶联药物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课堂互动
基于抗体偶联药物的作用机理,其小分子药物的选择与一般化疗药物有何不同?
卡奇霉素的作用机理与其特殊结构相关,从分子结构式推导其活性位点如何产生作用。
不同的连接子具有不同的特性,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抗体偶联药物的异质性如何受其偶联位点的影响?可能以哪些方式进行改进?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从几个已上市抗体偶联药物的结构出发,具体阐述它们各自的活化过程与作用机理。
第十三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1. 教学目标
2. 教学重难点
3. 教学内容
(1).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2). 单克隆抗体
(2.1) 单克隆抗体的筛选与制备
(2.2) 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
(2.3) 单克隆抗体的命名
(3). 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3.1) 上市药物
(3.2) 研发进展
4. 教学方法:
已知抗体的结构与筛选方法,如何着手进行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
依据单克隆抗体的命名规则,拆解几个已上市药物的通用名。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阐述主要上市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和作用机理。
第十四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活性评价
1. 教学目标
(1)熟悉肿瘤模型的基本构建方法;
(2)了解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药效评价的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不同种类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活性评价方法;
3. 教学内容
(1)常见肿瘤模型的构建策略;
(2)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活性评价方法。
4.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五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及已上市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2)掌握常见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及已上市药物的毒理作用。
2. 教学重难点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分类、相关机制、上市药物及不良反应。
3. 教学内容
(1)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历程;
(2)肿瘤免疫疗法的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肿瘤免疫疗法在研及上市药物:免疫调节剂,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
(4)肿瘤免疫疗法的的相关不良反应;
(5)肿瘤免疫疗法的的发展趋势。
4.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药名采取双语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六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
(2)熟悉常见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
2. 教学重难点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
3. 教学内容
(1)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
(2)常见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
(3)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七章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1. 教学目标
(1)了解肿瘤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的原则。
(2)掌握临床常用治疗肿瘤的复方或中成药的组方原则、功效及临床应用。
(3)熟悉在肿瘤疾病的中药治疗中的特色。
(4)了解治疗肿瘤的中药研究与发现历程。
2. 教学重难点
在肿瘤治疗中的中成药及其特色。3. 教学内容
(1)肿瘤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的原则。
(2)临床常用治疗肿瘤的单味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3)临床常用治疗肿瘤的复方或中成药的组方原则、功效及临床应用。
(4)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的特色。
(5)治疗肿瘤的中药研究与发现历程。
4. 教学方法:讲授法:以多种治疗肿瘤的中药及其复方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其药性、功效和作用机制。
5.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了解肿瘤治疗中药及其复方。
第十八章 靶向制剂的剂型设计、制备与评价
1. 教学目标
(1)掌握靶向制剂的靶向原理;
(2)掌握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
2. 教学重难点
靶向制剂的研发策略
3. 教学内容
(1)靶向制剂的概念与分类、靶向原理;
(2)顺铂脂质体的制备、质量评价;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九章 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
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联合化疗应用;
(2)掌握常用化疗免疫治疗组合。
2. 教学重难点
抗肿瘤协同治疗原理。
3. 教学内容
(1)肿瘤联合化疗;
(2)化疗-免疫联合治疗;
(3)协同治疗原理。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二十章 肿瘤耐药的机制与解决方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肿瘤细胞的共同生物学特点;掌握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机制和合理用药原则。
2. 教学重难点
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机制和合理用药原则
3. 教学内容
1)肿瘤药物耐药性--几个概念:
①耐药性: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对抗恶性肿瘤药物产生不敏感现象。
②天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对药物一开始就不敏感的现象,如处于非增殖的G0期肿瘤细胞一般对多数抗恶性 肿瘤药不敏感。
③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肿瘤细胞对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现象。
④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 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的耐药性。
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药物外流增加;药物摄取减少;药物灭活;靶点突变;DNA损伤修复机制;信号通路改变;凋亡缺陷;表型转换。
抗肿瘤药物联合用药的原则:①生化原理:根据药物作用于不同生化过程,通过不同途径对肿瘤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的不同阶段加以阻断或抑制,从而达到协同效果。②药代动力学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合并应用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目的。 ③细胞周期增殖动力学 采用序贯或同步应用CCSN和CCNSN药物分别打击细胞周期不同阶段。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1)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和动画展示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机制。
2)互动教学: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机制有哪些?合理用药原则是什么?
3)课堂教学采用“带问题学” “病案讨论与讲课相结合”“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即采用多媒体讲授、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机制和合理用药的掌握情况。
第二十一章 翻转课堂
1. 教学目标:(1)掌握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课题汇报等能力。(2)掌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基本方法,对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合成、药物制剂、质量分析等具有较深入的理解。
2. 教学重难点:
从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方面系统串联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3. 教学内容:
(1)专题报告。(2)提问与回答
4. 教学方法:案例解读、课堂讨论。
5. 教学评价:PPT质量与汇报效果。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 肿瘤的发病机制 | 2 |
第二章 | 传统化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3 |
第三章 | 肿瘤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 1 |
第四章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2 |
第五章 | 化疗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4 |
第六章 | 常见肿瘤突变基因---分子靶向药 | 2 |
第七章 | 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5 |
第八章 | 分子靶向药物的活性评价 | 0.5 |
第九章 | 分子靶向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2.5 |
第十章 | 分子靶向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3 |
第十一章 | 肿瘤免疫分子机制---免疫治疗药 | 2 |
第十二章 | 肿瘤治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 | 2 |
第十三章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1 |
第十四章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活性评价 | 0.5 |
第十五章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2.5 |
第十六章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3 |
第十七章 |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 3 |
第十八章 | 靶向制剂的剂型设计、制备与评价 | 7 |
第十九章 | 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 | 1 |
第二十章 | 肿瘤耐药的机制与解决方案 | 1 |
第二十一章 | 翻转课堂 | 4 |
五、教学进度
表3:教学进度表
周次 | 章节名称 | 内容提要 | 授课时数 | 作业及要求 | 备注 |
1 | 第一章 肿瘤的发病机制 | 肿瘤的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1 | 第二章 传统化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发现、设计与合成 | 4 | 完成课后问题 | |
1 | 第三章 肿瘤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 肿瘤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1 | 第四章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1 | 第五章 化疗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核苷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铂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生物碱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2 | 第六章 常见肿瘤突变基因---分子靶向药 | 常见肿瘤突变基因---分子靶向药 | 0.5 | 完成课后问题 | |
2 | 第七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2 | 第八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活性评价 | 分子靶向药物的活性评价 | 0.5 | 完成课后问题 | |
2 | 第九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分子靶向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4 | 完成课后问题 | |
2 | 第十章 分子靶向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分子靶向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3 | 第十一章 肿瘤免疫分子机制---免疫治疗药 | 肿瘤免疫分子机制---免疫治疗药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3 | 第十二章 肿瘤治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 | 肿瘤治疗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3 | 第十三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3 | 第十四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活性评价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活性评价 | 3 | 完成课后问题 | |
3 | 第十五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4 | 第十六章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4 | 第十七章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4 | 第十八章 靶向制剂的剂型设计、制备与评价 | 靶向制剂的剂型设计、制备与评价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4 | 第十九章 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 | 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
4 | 第二十章 肿瘤耐药的机制与解决方案 | 肿瘤耐药的机制与解决方案 | 2 | 完成课后问题 | |
5 | 第二十一章 翻转课堂 | 专题报告,课题讨论 | 1 | 完成课后问题 |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电子学术资源、纸质学术资源等,按规范方式列举)
教材:
1. 朱依谆,殷明. 药理学. 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方亮.药剂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 尤启冬. 药物化学. 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 杭太俊.药物分析. 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参考书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葛均波. 内科学. 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杨宝峰. 药理学. 第九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4. Bertram G. Katzung.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2018
5. Brunton LL. Goodman and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M]. 13th Edition,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8
6.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10th)
7. 方亮.药剂学.第3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8. 崔福德.药剂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 王玉蓉,田景振.物理药剂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1. 方亮,龙晓英.药物剂型与递药系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2Introduction to Pharmaceutical Chemical Analysis, Steen Honore Hansen, Stig Pedersen-Bjergaard, Knut Einar Rasmussen, 2012
13 孙莹,刘燕. 药物分析,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4姚彤炜,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PowerPoint为基本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按大纲要求依次讲述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药理学共有规律及代表药物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以翻转课堂为基本形式,选择特定内容,由学生主导讲述,继以提问及专题讨论,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重点内容。
3. 演示法:通过在线课堂展示药理学研究基本方法、实验动物操作基本技巧等。
4.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复习药理学相关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正确查阅文献,了解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
5. 观摩法: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或视频观摩课堂教学过程。
6. 实践活动法:以虚拟仿真实验、动物实验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验证理论知识。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考核要点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1 | 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靶点,基于先导化合物和靶点的各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抗感染药物模块代表性药物的设计发现,包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干扰DNA合成的药物、作用于结构蛋白的药物、肿瘤信号通路抑制剂 | 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2 |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基因工程小鼠肿瘤模型的构建方法与应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 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3 | 靶向制剂的概念、分类、靶向原理;顺铂脂质体的靶向机制、制备、质量评价等 | 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4 | 烷化剂和氮芥类药物、核苷类药物、铂类药物、生物碱类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抗肿瘤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质量控制技术 | 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5 | (1)临床常用治疗肿瘤中药及其复方 (2)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药性、功效特点分析。 | 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 |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4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 平时 | 期中 | 期末 | 总评达成度 |
课程目标1 | 24% | 0 | 24% | 总评达成度=平时成绩x0.6+期末成绩x0.4 |
课程目标2 | 25% | 0 | 25% | |
课程目标3 | 23% | 0 | 23% | |
课程目标4 | 23% | 0 | 23% | |
课程目标5 | 5% | 0 | 5% |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 评分标准 |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60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不合格 | |
A | B | C | D | F | |
课程 目标1 | 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基本掌握基本知识 | 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2 | 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基本掌握基本知识 | 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3 | 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基本掌握基本知识 | 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4 | 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基本掌握基本知识 | 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5 | 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 基本掌握基本知识 | 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基本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