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授课对象:

2018级药学

授课学时:

54

教材版本: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主讲教师:

汪维鹏、龙亚秋、张小虎、崔京浩、程亮、镇学初、薛洁、刘扬、杨红、徐乃玉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制

2020826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汪维鹏授课日期:2020.9.7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1)整合药学的目标和任务;(2)整合药学的学习内容;(3)药物学总论的学习内容。

熟悉:(1)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和药品的上市过程;(2)药学学科在现代科学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了解:(1)我国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发展;(2)整合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2.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整合药学的定义、性质,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熟悉课程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点。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整合药学(30分钟)

2. 药物学总论(20分钟)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整合药学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2)药物学总论的学习内容

  1. 教学难点

整合药学与新药研发的关系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 PPT加板书

2)互动教学:提问学生、案例分析、思考讨论

  1. 实验教学: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整合药学?

2. 为什么要进行整合药学?

3. 如何进行整合药学?

4. 新药研究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5. 我国新药研发的发展现状?

6. 药物学总论在整合药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 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平台: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

2. PubMed

3. Google学术搜索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崔京浩授课日期:20209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

授课年级

2017级整合药学班

授课章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学概论(部分)

授课时间

550 分钟

一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具有较好的在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中利用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知识的能力。

(二)技能(能力)目标:

药动学实验设计、实施、分析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处理的能力。

二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概论(50min):

主要内容有(1)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的基本概念(2)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3)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的发展;(4)药动学的的基本理论。

 2药物吸收(150min):

主要内容有(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3)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4)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5)其它给药途径,如注射给药、肺部给药、皮肤给药、鼻腔给药、口腔黏膜给药、直肠给药和眼部给药等。

 3单室模型(150min):

主要内容有(1)静脉注射(2)静脉滴注(3)口服给药等。

 4多室模型(50min):

主要内容有(1)静脉注射(2)口服给药等。

 5多剂量给药(50min):

主要内容有(1)单室模型(2)叠加法预测血药浓度(3)体内药量的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等。

 6非线性药物动力学(50min):

主要内容有(1)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产生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原因、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等。

 7统计矩分析(50min):

主要内容有(1)统计矩的基本概念(2)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3)矩量法研究体内吸收过程等。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2)药物的转运机制及胃肠道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3)单室模型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4)残数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5)熟悉隔室模型的判别方法;

6)模型的建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7)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负荷剂量计算;

8)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Michaelis-Menten方程。

教学难点:

1)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2)药物的转运机制及胃肠道吸收;

3)残数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4)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负荷剂量计算;

5)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理解与应用;

6)统计矩理论计算药动学参数。

四 教学方法选择

1多媒体教学:

每堂课(50分钟)大概用15张左右的PPT,结合典型药物制剂的生产与临床应用的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消化系统给药及其液体制剂的理解。

2互动教学:

拟采用课堂提问与讨论方式,串连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五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NO

六 复习思考题

张娜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相关章节的习题。

七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国内期刊: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

 2国外期刊:Molecular Pharmaceutics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Biopharmaceutics & Drug Dispos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etc….

3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4方亮主编,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5张娜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程亮授课日期:2020.9.7-2020.9.30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学》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整合药学班

授课章节


授课时间

1400 分钟

一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药物分布、代谢、排泄的学习,掌握药物分布、排泄、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熟悉药物的淋巴系统、脑、红细胞、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布,进一步提升与制剂设计相关性的理解;掌握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影响代谢的因素及研究方法;掌握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通过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学习,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对药物的剂型设计、处方筛选、工艺路线以及包装、贮存、运输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流变学基础的学习,了解乳剂、混悬剂等微粒分散体制剂的黏性流动,软膏、硬膏等半固体制剂的塑性流动,粉体压缩过程中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等流变学性质。

 3 通过对药品包装的学习,了解包材及包装形式对药物制剂质量的影响,指导药物开发过程中包材的选择。

(二)技能(能力)目标:

 1 了解制药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2 具有一定的新药研发能力,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能力、药物制剂基本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3 掌握药物及制剂的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新药研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药物分布:①概述:组织分布与药效、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药物蓄积与药效、药物的体内分布与生物膜、表观分布容积(20min),②影响分布的因素: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50min),③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50min),④药物的脑分布:脑脊液、脑屏障、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50min),⑤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药物的红细胞转运(30min),⑥药物的胎儿分布:胎儿的血液循环与胎盘构造、胎盘的药物转运、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40min),⑦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20min),⑧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评价(90min);

  2. 药物的代谢:①概述:药物代谢的定义、首过效应、肝提取率和肝清除率、药物代谢的作用(30min),②药物的Ⅰ相代谢: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③药物的Ⅱ相代谢: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磺基结合反应、甲基化结合反应、乙酰基结合反应、谷胱甘肽结合反应(40min),④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其他因素(15min),⑤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体外法、体内法(35min),⑥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个体化用药和药物毒性的预测、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与药物代谢酶密切相关的转运体(30min);

  3. 药物排泄:①药物的肾排泄: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肾清除率、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80min),②药物的胆汁排泄: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肠肝循环、研究药物胆汁排泄的方法(90min),③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药物从乳汁排泄、药物从唾液排泄、药物从肺排泄、药物从汗腺和毛发排泄(100min),④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及其剂型因素、疾病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80min)。

  4. 流变学基础:概述(5min)、流体的基本性质(15min)、流变性测定法(20min)、流变学在药剂中的应用(10min)。

  5. 药物制剂稳定性:①概述(20min),②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③制剂中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化学降解途径、影响制剂中药物降解的因素及增加稳定性的方法(80min),④药物及制剂的物理稳定性:药物的物理稳定性、药物制剂的物理稳定性(60min),⑤药物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加速试验的研究方法(60min),⑥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特点、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30min)。

  6. 药品包装:①药品包装概述:药品包装的基本概念、药品包装的分类、药品包装的作用(20min),②药品包装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0min),③药品包装的标准及法规:药品包装的相关法规、NMPA对药品包装的规定、GMP对药品包装的要求(40min),④药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概述、作用、分类、包装材料的性能、包装材料选择的原则(50min)。⑤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药用玻璃及容器、复合膜及复合软管、泡罩包装材料、塑料瓶及塑料输液容器、铝制容器、金属瓶盖及胶塞(120min)。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药物代谢动力学分布、代谢、排泄以及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及特点,影响分布的因素、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首过效应、肝提取率、肝清除率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的作用、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流变学基础内容,药物及药物制剂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如何增加制剂稳定性。

2教学难点:药物代谢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血脑屏障的基本概念及提高药物脑分布的方法、药物的Ⅰ相代谢和药物的Ⅱ相代谢、药物肾排泄的机理、流变学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制剂稳定性的提高方法,制剂包材的选择,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

四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五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NO

六 复习思考题

1.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转运机制及其特点、BCS的分类及其依据?

2.肺部给药的特点、皮肤给药的途径与优点?

3.药物的许继及产生的原因、微粒给药系统中微粒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4.新药研发中药物代谢的作用、药物代谢与前体药物设计?

5.肾清除率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6.对于不稳定的药物在设计剂型时可选择哪些方法增加其稳定性?

7.药物制剂的流变性质与制剂特性的关系?

8.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包材?

七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国内期刊: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

3国外期刊:Molecular Pharmaceutics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Biopharmaceutics & Drug Dispos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etc….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刘扬                                          授课日期:2020.9.22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整合药学班

授课章节

1章 药剂学绪论

授课时间

5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从基本概念、常用术语、质量标准的拟定及实施等方面,要求学生对药剂学这门课程有个全面的了解。

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

2)熟悉药剂学的任务及其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

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4)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

5)熟悉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的概念

6)熟悉DDS的研究进展

7)了解药物辅料的应用及制剂中的作用

8)掌握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及沿革

9)熟悉药品标准;了解国外药典的概况及发展

10)熟悉处方的概念及分类

11)了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12)掌握GMPGLPGCP的概念

13)熟悉GMP的规范

14)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的发展


2.技能(能力)目标:

掌握查阅文献了解药剂学最新发展的能力。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药剂学的基本概念,(10min

第二节  药剂学的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10min

第三节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5min

第四节  药物剂型与DDS5min

第五节 药物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5min

第六节 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5min

第七节 GMPGLPGCP,(5min

第八节  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5min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药剂学、剂型和制剂的概念、常用剂型的认识。

2)教学难点: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 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着重介绍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多媒体介绍关于制剂的生产和研发。


B. 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例如剂型概念,可以讨论药店所卖常用的药物及剂型特点。

针对制剂研究进展,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例如胰岛素的剂型研究。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最新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尤其在肿瘤治疗中的药剂学的研究。简单介绍肿瘤微环境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在递送系统中的研究。


六、复习思考题

  1. 试区分药物、药品、剂型、制剂的概念。

  2. 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药剂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药剂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5.药物剂型分为哪几类?按发展时程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6.何谓药典?我国的第一部药典是什么时候出版发行?

7.什么是药物传递系统?主要包括哪几类?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参考书(资料):

1.药剂学,陆彬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月第1

2.平其能主编:现代药剂学。

3.崔福德.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学出版社,2002

4.吴镭,平其能.药剂学发展与展望.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郑筱萸,徐玉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学习辅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6.毕殿洲.药剂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张汝华.工业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8.熊宗贵.生物技术制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拉赫曼,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等译.工业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刘扬                             授课日期:2020.9.222020.9.23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整合药学班

授课章节

2章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

授课时间

10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传荷络合作用、离子交换作用。

3)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药物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掌握药物蛋白结合中的知识,如结合位点、结合率测定。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类型(25min

一、范德华力、氢键

二、传荷络合作用

三、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

四、疏水相互作用

第二节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25min

一、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二、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制剂成型性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25min

一、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二、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

第四节 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25min

一、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二、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和影响

三、载药纳米粒与蛋白质结合对药物体内转运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教学难点:离子交换作用。


四、教学方法选择

1.理论课堂教学

A. 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针对药物相互作用图例展示。


B. 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针对蛋白结合讨论药物的蛋白结合对药效的影响。


2.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药物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物理药剂学理论课中传荷络合作用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六、复习思考题

1)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简述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物理药剂学,王玉蓉,田景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刘扬                                     授课日期:2020.9.23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整合药学班

授课章节

3章 药物溶解、溶出、释放

授课时间

15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熟悉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介电常数及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3)了解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2.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掌握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溶解度(20min

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

二、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二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80min

一、增溶、助溶和潜溶

二、盐型和晶型的选择

三、固体分散体

四、包合物

五、纳米化

第三节 溶液的特性(30min

一、药物溶液的渗透压、pHpKa值、表面张力和黏度

第四节 溶出和释放(20min

一、药物的溶出速度和释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


四、教学方法选择

1.理论课堂教学

A. 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重点在多媒体中介绍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表征


B. 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布置同学们去查关于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2.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补充包合物载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六、复习思考题

1)简述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1. 严红梅,丁冬梅, 汪晶,. 胶态二氧化硅和多孔二氧化硅作为黄芩苷固体分散载体的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13):2484.

  2. 严红梅, 贾晓斌, 张振海,. 多孔淀粉作为淫羊藿总黄酮固体分散体载体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9).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刘扬                                     授课日期:2020.9.24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整合药学班

授课章节

4章 表面活性剂

授课时间

100分钟

一、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熟悉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生物学性质。


2.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掌握混合HLB的测定


二、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30min

一、液体铺展

二、润湿

三、吸附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70min

一、定义和特点

二、种类

三、性质

四、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Krafft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选择

1.理论课堂教学

A. 多媒体教学:(简要列出本章节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及优势)

重点在于多媒体教学中根据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B. 互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案例/实例讨论、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教学内容标题)

讨论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五、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载体设计中的应用。


六、复习思考题

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2)简述临界胶束浓度和影响临界胶团浓度的因素及测定方法。

3)简述Krafft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七、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1] Shi C ,  Guo X ,  Qu Q , et al. Actively targeted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 to tumor cells by redox-responsive star-shaped micelles[J]. Biomaterials, 2014, 35(30):8711-8722.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林芳授课日期:2020.9.18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定义

掌握不良反应的类别

2.  技能(能力)目标:

能说出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什么是药物作用(drug action)?什么是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强调两个概念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5 min

2.药物作用一方面有特异性,另一方面又有其选择性,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强调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并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并不平行。5 min

3.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其分类是什么?20 min

强调每一种不良反应的特点,并分别举例比较副反应与毒性反应。10 min

后遗效应与停药反应,变态反应与特异质反应间的区别所在。10 min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其类别。

  1. 教学难点

后遗效应与停药反应,变态反应与特异质反应间的区别所在。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 PPT加板书

2)互动教学:提问学生、案例分析、思考讨论

  1. 实验教学: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药物作用,药理学效应,药物不良反应?

2.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并请举例说明。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 杨宝峰,陈建国主编《药理学》第9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Bertram G. Katzung, et al.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ition. Graw-Hill Education, 2018.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林芳授课日期:2020.9.18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药物效应动力学概念;

2)掌握量反应与质反应的相关概念;

3)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种类;

2.  技能(能力)目标:

理解药物效应动力学概念,能说出药物的做用机制种类。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什么是量效关系?什么叫量反应?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图上一些特征参数。如阈浓度、效能、药物的效价强度等,以此来说明药物效应的产生与剂量间的关系,并讲述效能与效价强度的区别所在(25ˊ

  2. 什么是质反应?重点举例介绍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累加量效曲线及其相关参数,并介绍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以及治疗指数(TI)定义。(15ˊ

  3. 概述药物的作用机制;10 min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图上一些特征参数,强调药物效应的产生与剂量间的关系,并讲述效能与效价强度的区别

2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以及治疗指数(TI)定义

  1. 教学难点

药物质反应的概念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 PPT加板书

2)互动教学:提问学生、案例分析、思考讨论

  1. 实验教学: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受体以及特性有哪些?

2.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哪几类?作用特点是什么?

3. 从信号转导的角度来看,受体有哪些类型?常见的第二信使有哪些?

4.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与作用的选择性是否一致?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1. 杨宝峰,陈建国主编《药理学》第9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Bertram G. Katzung, et al.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ition. Graw-Hill Education, 2018.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薛洁授课日期:2020.9.21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

授课时间

10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药物作用机制中的受体理论,包括受体概念、受体特性、类型以及调节;

2)掌握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以及作用特点;

3)熟悉受体激动与信号转导以及第二信使;

4)了解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

2.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受体作为药物的作用靶点,在发挥药物作用中的作用以及作用特点。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概述药物的作用机制;(10分钟)

2. 受体的概念和特性;(30分钟)

3. 受体的类型与信号转导,以及调节;(40分钟)

4.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20分钟)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受体概念和特性,受体的类型,重点为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的调节;

2)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以及作用特点;

  1. 教学难点

1)受体的信号转导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2)受体调节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 PPT加板书

2)互动教学:提问学生、案例分析、思考讨论

  1. 实验教学: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受体以及特性有哪些?

2.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哪几类?作用特点是什么?

3. 从信号转导的角度来看,受体有哪些类型?常见的第二信使有哪些?

4.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与作用的选择性是否一致?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可以列出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本章节内容的网站、著作、期刊的名称及内容等)

1. 杨宝峰,陈建国主编《药理学》第9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Bertram G. Katzung, et al.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ition. Graw-Hill Education, 2018.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林芳授课日期:2020.9.22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  技能(能力)目标:

能说出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概述   5min

  2.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等,药物相互作用   20 min

  3.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精神状态,安慰剂效应,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特异质反应等   25 min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个体差异,安慰剂,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的定义

  1. 教学难点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遗传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 PPT加板书

2)互动教学:提问学生、案例分析、思考讨论

  1. 实验教学: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2. 名词解释:耐药性,耐受性,依赖性、安慰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 杨宝峰,陈建国主编《药理学》第9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Bertram G. Katzung, et al.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ition. Graw-Hill Education, 2018.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林芳授课日期:2020.9.22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药效学和药动学结合模型(PK-PD模型)

授课时间

50分钟

  1.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PK-PD的关系图

  2. 熟悉PK-PD的应用

2.  技能(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PK-PD的意义及其应用

  1.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概述PKPD, 提出PK-PD模型是综合研究体内药动学过程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   5 min

  2. PK-PD关系图: 三要素:时间、药物浓度、药物效应   5min

  3. PK-PD应用案例   25 min

  1. 在药物早期研发阶段,可用于临床前给药剂量的选择与最优化试验设计

  2. 发现潜在药物作用靶标

  3. 预测靶组织中药物浓度

  4. 优化用药方案,预测临床有效剂量

  5. 不良反应的评估及预测过程;


4.总结与回顾药理学总论学习的内容。15 min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研究PK-PD关系的意义及其应用

  1. 教学难点

PK-PD关系图

  1.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 PPT加板书

2)互动教学:提问学生、案例分析、思考讨论

  1. 实验教学:

  1.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PK-PD关系图

  2. 举例简述PK-PD的应用领域

  1.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 杨红 教授                              授课日期:2020.9.25.

课程名称

药剂学

所属学科

药剂学

教材名称

《药剂学》第8版 方亮主编,人卫社

授课年级

 2018级整合班

授课章节

13讲 微粒分散体系(教材第8章)

授课时间

 2学时, 100min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熟悉微粒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1. 技能(能力)目标:结合实验课程目标

1)掌握维持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稳定的方法;

2)熟悉微粒分散系在制剂中的应用。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 分散体系与微粒分散体系(10分钟);

  2.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5分钟);

  3. 微粒分散体系的Stern双电层(15分钟);

  4. 微粒分散体系的沉降(5分钟);

  5. 微粒分散体系的絮凝和反絮凝(10分钟);

  6. 微粒分散体系稳定的三个理论(35分钟);

  7. 微粒聚结动力学(20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微粒分散体系的观念;

2)微粒分散体系的分类及性质;

3)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

  1. 教学难点

1)微粒分散体系的Stern双电层;

2)微粒分散体系稳定的DLVO理论、空间稳定理论、空缺稳定理论。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1)多媒体讲授教学:

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结合教材和整合药学课程的系统要求,通过重新设计的教学思路和教学PPT,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吸收相关知识,并利用视频拓宽学生视野。

2)翻转课堂的互动教学:

以专门的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吸收和深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 实验教学:(简要列出实验内容标题)

 ----待完成,由其他老师完成的实验教学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空气中的微粒(沉降)对健康的威胁大,避免入肺;

2)吸入剂,微粒尽量入肺,保证疗效。

并且,根据课堂时间在课上或课后,通过视频,加深课堂印象,拓展学生视野:

3)科普:病毒的入侵和人体的反击:一场无声的战争,516秒,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7411C7v3/?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8

4)哈佛3D动画,你体内细胞正在发生的事,804秒,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x411F77t/?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9

5)三十亿年的战争,4152秒,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s411f7jf/?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3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2)简述Stokes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絮凝和反絮凝的概念。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J. control release

2ACS Nano

3Small

4)药学学报;

5)《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汪维鹏                               授课日期:2020.9.29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药物分析概论

授课时间

 50分钟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1)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及其内容;(2)《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熟悉:(1)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3)国家药品标准和我国药品质量的管理规范。

了解:(1)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2)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基本程序和有关要求。

  1.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药物分析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药品标准的法定性和管辖范围;知晓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内容及其相应内容对药品质量控制的作用。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药物分析性质、任务(15分钟)

2、药品质量标准与分类(5分钟)

3、国家药品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of Drugs)(10分钟)

4、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10分钟)

5、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10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该课程对药学学科的作用;

2)药物分析的法定性及其如何保证法定性。

  1.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

依据书本内容,补充文献案例、拓展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内容新颖有实用性。

B.互动教学:

1)对于“药物分析的法定性,及其怎么保证法定性”为题,进行简短的课堂讨论,主要以老师引导的方式,辅助以学生回答问题,说明法定性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对法定结果的影响及其严重性。

2)以“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为题,进行简短的课堂讨论,重点强化学生对药物分析法定性的认识及其保障措施。

  1. 实验教学: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中国药典(2020版)更新的部分相关内容。

复习思考题

1、国内外药典的差别与各自的特点。

2、中国药典分几部?分别收载的药物类型是什么?

3、试述药品检验程序及各项检验的意义。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药典.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平台

3Google学术搜索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汪维鹏                                    授课日期:2020.9.29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药物鉴别

授课时间

 100分钟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药物的鉴别方法的种类和原理。

熟悉:(1)鉴别实验的项目;(2)鉴别实验的灵敏度。

了解:鉴别实验的条件。

  1.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鉴别”项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学会“鉴别”项下方法专属性的保证前提。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概述(10分钟)

2、鉴别试验的项目(20分钟)

3、鉴别方法(50分钟)

4、鉴别试验条件(10分钟)

5、鉴别实验的灵敏度(5分钟)

6、鉴别方法验证(5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鉴别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

2)鉴别方法的专属性保证。

  1. 教学难点

鉴别方法灵敏度与方法的相适应性。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

TLCUV方法的专属性为图例,详细讲解专属性与灵敏度的关系,同时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一个实例。

B.互动教学:

TCL鉴别为题,进行简短的课堂讨论,重点强化学生对鉴别方法专属性的认识。

  1. 实验教学:

无。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中国药典(2020版)更新的部分相关内容。

复习思考题

1、药物鉴别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一般鉴别试验和专属鉴别试验?

3、如果利用色谱法鉴别药物?

4、中国药典采用红外法鉴别药物时,试样的制备方法有哪些?

5、影响鉴别试验的因素有哪些?

6、什么叫鉴别反应的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在药物鉴别试验中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药典.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平台.

3google学术搜索.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徐乃玉                                    授课日期:2020.9.30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杂质检查

授课时间

 100分钟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1)药物纯度、杂质、杂质限量的概念;(2)杂质限量的计算和表达方法;(3)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方法:氯化物、重金属、砷盐、有机溶剂残留等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操作要点及试验条件;(4)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法检查杂质的规律与一般方法。

熟悉:(1)杂质的定义、来源和分类;(2)药物中杂质检查的方法和意义;(3)一般杂质检查中的干扰及其排除;(4)特殊杂质的检查原理和方法。

了解:(1)热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 技能(能力)目标:

1)能对药物中存在的一般杂质进行检查,并能正确计算杂质限量。

2)掌握重金属、砷盐检查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如薄层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高效液相色等方法对药物中存在的杂质进行检查。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药物中杂质与限度(20分钟)

2、药物中杂质检查方法(10分钟)

3、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60分钟)

1)氯化物检查方法(5分钟)

2)硫酸盐检查方法(5分钟)

3)重金属检查方法(15分钟)

4)砷盐检查方法(15分钟)

5)残留溶剂检查方法(10分钟)

  1. 溶液颜色与澄明度检查方法(10分钟)

4、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10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药物杂质限度确定的基本原则;

2)基于限度的检测方法选择原则。

  1.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杂质的限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

杂质检查基本思想,体现科学性和生动性。

B.互动教学:

1)以“杂质检查的灵敏性”为题,进行简短的课堂讨论,重点强化灵敏度与选择性。

2)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常用的分析方法。

3)仿制药中杂质的控制方法。

  1. 实验教学:

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中残留溶剂测定(气相色谱)。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中国药典(2020版)更新的部分相关内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限度检查?杂质限量如何计算?

2、试述氯化物、硫酸盐、铁盐检查的原理、反应条件、注意事项。

3、什么是重金属?简述《中国药典》(2020版)中收载的重金属检查方法分别适用的情况。

4、试述古蔡氏测定砷盐的原理?实验过程中加入碘化钾和酸性氯化亚锡试液的作用是什么?醋酸铅棉花起什么作用?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药典.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平台.

3google学术搜索.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徐乃玉                               授课日期:2020.9.30

课程名称

药物学总论

所属学科

药学

教材名称



授课年级

 2018级药学

授课章节

含量测定

授课时间

 100分钟

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1)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种类、特点和应用;(2)定量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3)分析方法的效能指标: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

熟悉:分析样品的制备方法,如不经有机破坏和经有机破坏法,如氧瓶燃烧法、凯氏定氮法等。

  1. 技能(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药物定量分析方法与分析数据可靠性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法定意识。

2)熟练运用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药物含量测定并对方法进行效能指标验证。

授课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时间分配

1、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特点(60分钟)

1)容量法(10分钟)

2)光谱分析法(20分钟)

3)色谱法分析法(30分钟)

2、样品定量分析的前处理(20分钟)

3、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20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不经有机破坏和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方法(如氧瓶燃烧法)。

2)测定方法的效能指标。

3HPLCGC分析方法种类和测定结果计算。

  1.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朗伯-比耳定律,并利用其特点建立定量分析方法,包括UVHPLC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

  1. 理论课堂教学

A.多媒体教学:

1HPLC基本思想,体现科学性和生动性;

2)朗伯-比耳定律的定量思想在UV方法中的应用。

B.互动教学:

以“朗伯-比耳定律的定量思想”为题,课堂讨论HPLC方法的基线和定量依据。

  1. 实验教学:

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光谱法)。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中国药典(2020版)更新的部分相关内容。

2)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氧瓶燃烧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2、药物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湿法破坏中,常用的湿法破坏试剂有哪些?

3、药物制剂含量测定中的标示量定义是什么?制剂含量限度表示方法有哪些类型?

4、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有哪些?分别说明原理。

5、色谱分析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分别是如何表示和求算。

6、分析方法的效能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7、对于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应分别考察哪些项目?

学习资源、课外自主学习参考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药典.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平台.

3google学术搜索.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