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药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 Digestive System Drugs | 课程代码 | PHAR1154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程 | 授课对象 | 整合药学班 |
学 分 | 3 | 学 时 | 54 |
主讲教师 | 王燕、崔京浩、敖桂珍、贵春山、刘艳丽、孙晓辉、周建芹、薛洁 | 修订日期 | 2021年7月 |
指定教材 |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卓越药学人才。毕业后能够在药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检验等领域从事药物研究、药品鉴定、质量评价、制剂制备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消化系统药物概论
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熟悉消化系统药物学科任务;了解消化系统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新药开发与研究。
消化性溃疡药物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掌握西米替丁的研究合成与发现;掌握奥美拉唑的研究合成与发现;掌握治疗溃疡的中药研究与发现;掌握溃疡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掌握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掌握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剂型设计,质量标准研究。
止吐药及胃肠动力药
掌握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的发病机制;掌握昂丹司琼的研究,发现与合成;掌握莫沙比利的研究,发现与合成;掌握治疗呕吐的中药研究与发现;掌握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中药研究与发现;掌握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掌握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掌握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剂型设计和质量标准研究。
消化不良药物
掌握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的发病机制;掌握熊去氧胆酸的研究,发现与合成;掌握洛哌丁胺的研究,发现与合成;掌握比沙可啶的研究,发现与合成;掌握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掌握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掌握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掌握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掌握代表药物成药性分析,剂型设计,质量标准研究。
课程目标2:技能目标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 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药理学的名词、常用药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课程子目标 | 对应课程内容 | 对应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 1.1 消化系统药物概论 | 1.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
1.2消化性溃疡药物 |
|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 |
1.3止吐药和胃肠动力药 |
|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 |
1.4 消化不良药物 | 1.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的发病机制 2.熊去氧胆酸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3.洛哌丁胺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4.比沙可啶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5.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6.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 7.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8.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9.代表药物成药性分析,剂型设计,质量标准研究 |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 |
课程目标2:技能目标 | 2.1自学能力的培养 |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讲授重点和难点,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
2.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药物研发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药学科研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 | |
2.3专业外语 | 掌握学科的专有名词、常用药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 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能够阅读、理解专业相关外文资料 | |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 培养综合能力 | 在教学中,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 熟悉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消化系统模块的知识框架、消化系统疾病的概况
1、熟悉消化系统模块的知识框架(抗消化性溃疡药、泻药和止泻药、止吐药及胃肠促动力药、利胆药)
2、掌握主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
3、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方法
第二章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2、了解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方法
第三章 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1、了解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发明过程
2、熟悉H2受体拮抗剂按照化学结构的分类及其代表药
3、掌握H2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4、熟练地掌握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合成、作用以及临床用途。
第四章 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1、了解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的发明过程
2、熟练地掌握奥美拉唑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以及临床用途
3、掌握质子泵抑制的构效关系
第五章 治疗溃疡的中药研究与发现
1、了解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的原则。
2、掌握临床常用治疗呕吐的复方或中成药的组方原则、功效及临床应用。
3、熟悉在消化系统溃疡的中药治疗中的特色。
4、了解治疗溃疡的中药研究与发现历程。
第六章 溃疡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急性胃炎以及应激性胃溃疡:实验设计与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测指标、结果计算与分析
2、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实验设计与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测指标、结果计算与分析
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设计与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测指标、结果计算与分析
第七章 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的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抗酸药(氢氧化镁、三硅酸镁、氢氧化铝、碳酸钙、碳酸氢钠)的药物作用特点。
2、重点介绍 抑制胃酸分泌药: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H2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了解M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及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的作用特点。
3、各类粘膜保护药(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4、抗幽门螺杆菌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合理应用。
5、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
第八章 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西咪替丁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性状
2、西咪替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3、西咪替丁片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4、西咪替丁注射液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5、奥美拉唑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性状
6、奥美拉唑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第九章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的发病机制
1、呕吐和胃肠运动
2、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的发病机制
第十章 止吐药代表药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1、了解5-HT3拮抗剂的发展历程。
2、掌握5-HT3拮抗剂昂丹司琼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临床用途。
3、熟悉5-HT3拮抗剂帕洛诺司琼。了解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
第十一章 促胃动力药代表药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1、了解促胃动力药的发展历程。
2、掌握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以及临床用途。熟悉促胃动力药西沙比利和伊托必利。
3、熟悉促胃动力药的作用特点。
第十二章 治疗呕吐的中药研究与发现
1、呕吐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的原则。
2、临床常用治疗呕吐的中药;
3、临床常用治疗呕吐的复方或中成药的组方原则、功效及临床应用。
4、呕吐的中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5、治疗呕吐的中药研究与发现历程。
第十三章 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中药研究与发现
1、胃肠动力不足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的原则。
2、临床常用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单味中药;
3、临床常用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复方或中成药的组方原则、功效及临床应用。
4、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中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5、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中药研究与发现历程。
第十四章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的模型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胃肠动力(胃肠平滑肌电活动,消化道压力,胃排空,消化道推进,离体肠管张力)检测原理、方法、实验设计、注意事项、观测指标、结果计算与分析
2、呕吐模型(中枢性呕吐,外周性呕吐,家鸽呕吐,特殊呕吐模型)的构建方法、原理、实验设计、注意事项、观测指标、结果计算与分析
第十五章 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止吐药:
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异丙嗪、美可洛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
M胆碱能受体阻断药:东莨菪碱、阿托品、苯海索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
多巴胺受体阻断药: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
5-HT3受体阻断药:昂丹司琼、阿洛司琼、格拉司琼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
2、增强胃肠动力药物:
介绍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特点,包括氨甲酰甲胆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新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药);甲氧氯普胺(多巴胺受体拮抗药);西沙比利(5-HT受体激动药)和罗红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重点介绍西沙比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第十六章 莫沙必利的质量标准研究
1、莫沙必利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性状
2、莫沙必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第十七章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
1、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分类
2、腹泻的病因及分类
3、便秘的病因及分类
第十八章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的发病机制
1、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概况。
2、腹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况。
3、便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况。
第十九章 肝胆辅助治疗药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1、掌握熊去氧胆酸、联苯双酯的化学结构、作用以及临床用途。
2、了解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发现。
3、掌握熟悉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化学结构区别。
第二十章 止泻药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掌握洛哌丁胺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以及临床用途。
第二十一章 泻药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掌握比沙可啶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以及临床用途。
第二十二章 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1、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的原则。
2、临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
3、临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复方或中成药的组方原则、功效及临床应用。
4、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5、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发现历程。
第二十三章 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1、生物制药单克隆抗体的现状
2、溃疡性肠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3、单克隆抗体分子结构、生产工艺
4、助消化药
5、改善肠道微环境的益生菌
第二十四章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的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消化不良的疾病模型构建基本原理与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
2、碘乙酰胺诱导消化功能不良的模型介绍。
3、腹泻的疾病模型构建基本原理与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
4、大鼠乳糖性腹泻模型和小鼠番泻叶模型的介绍。
5、便秘的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与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
6、盐酸洛哌丁胺复制便秘模型的介绍。
第二十五章 治疗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
2、治疗腹泻的药物。
3、治疗便秘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 消化系统药物的成药性与制剂学研究
1、回顾成药性与制剂处方前研究;
2、剂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3、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4、液体制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分类;
5、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6、小分子溶液剂,主要包括糖浆剂的定义、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醑剂、酊剂、甘油剂、涂剂等概念;
7、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与制备;
8、混悬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稳定性及稳定化方法、制备方法、质量评定;
9、乳剂的定义、处方组成、种类、特点、乳化剂、HLB值的调整、乳剂的形成理论与稳定性现象、乳剂的制备、乳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10、西咪替丁的理化性质及其典型制剂的制备;
11、奥美拉唑的理化性质及其典型制剂的制备;
12、昂丹司琼的理化性质及其典型制剂的制备;
13、多潘立酮的理化性质及其典型制剂的制备;
14、比沙可啶的理化性质及其典型制剂的制备。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部分 |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1 |
第二部分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18 |
第三部分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16 |
第四部分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19 |
教学进度
表3: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期 | 章节名称 | 内容提要 | 授课时数 | 作业及要求 | 备注 |
10 | 消化系统疾病 | 概述消化系统疾病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西米替丁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奥美拉唑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治疗溃疡的中药研究与发现 | 3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溃疡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0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消化性溃疡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3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发病机制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昂丹司琼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莫沙必利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治疗呕吐的中药研究与发现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治疗胃肠动力不足的中药研究与发现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1 | 呕吐和胃肠动力不足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发病机制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熊去氧胆酸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洛哌丁胺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比沙可啶的研究、发现与合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 4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 | 1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
12 | 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及治疗药物 | 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2 | 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总结相关知识点 |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2、《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3、《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4、《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5、《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6、《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7、Patrick J. Sinko,Martin’s Physical Pharmac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Wolters Kluwer,2011年.
七、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讨论法: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可以采用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以及适当拓宽知识范围。
3. 提问法:采用提问式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4、翻转课堂:利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苏州大学《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平台,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应的教学预习和问题思考。同时,以药物研发实例为主导,课堂教学以师生研讨、学生展示为主要的教学活动。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考核要点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1 | 基本理论知识 | 理论考核 |
课程目标2 | 基本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 理论考核、随堂测验等 |
课程目标3 | 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翻转课堂等 |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随堂考试,课后作业,翻转课堂等):30%;考试成绩:7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 平时 | 考试 | 总评达成度 |
课程目标1 | 60% | 60% | (例:课程目标1达成度={0.15×平时目标1成绩+0.1×实验目标1成绩+0.75×考试目标1成绩}/目标1总分。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 |
课程目标2 | 30% | 30% | |
课程目标3 | 10% | 10% |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 评分标准 |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60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不合格 | |
A | B | C | D | F | |
课程 目标1 | 很好地掌握理论基本知识 | 较好地掌握理论基本知识 | 基本掌握理论基本知识 | 初步掌握理论基本知识 | 不能掌握理论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2 | 很好地融会贯通基本知识 | 较好地融会贯通基本知识 | 基本能融会贯通基本知识 | 初步能融会贯通基本知识 | 不能融会贯通基本知识 |
课程 目标3 | 很好地将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较好地将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基本将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初步将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 不能将基本知识进行拓展 |